节气养生—清明
今日清明。清明上承春分,下啟穀雨,清明既位列二十四節氣,亦為中國千年傳承節日,具有自然和人文雙重內涵。農諺有曰:“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過後是春耕大忙的時令。到了清明,氣溫回升,萬物生長。清明時節踏青賞花同時,掃墓祭祖緬懷過去,積極面對未來,這也是順應節氣養生的意義所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這一節氣,我們中國人稱為清明。
一、起居養生
(1)春捂
俗話說“二八月亂穿衣”,清明節前後,氣候仍然變化多端,早晚溫差大,應該遵循“春捂秋凍”的養生方法,即上薄下厚,因為寒從足下生。 稍有不注意,很容易感冒咳嗽之類,還是推薦小柴胡顆粒、風寒感冒顆粒之類。
(2)早起
在清明時節,人們應有意識地順時而為,調整作息,早點起床。
建議大家宜5~7點起床,使陽氣更好地生髮。
5點為一天的“驚蟄”,不起床會壓制氣血運行的通道;
7點~9點是辰時,此刻,胃經最旺,吃早飯最合適。
如不早起會導致陽氣欲發而不能發,化為內火上擾心肺及腦,可引起人心躁、喉幹、頭昏、目濁等不適。
二、飲食養生
清明正是陽氣上升的時候,當春之時,《內經》強調“食應減酸宜甘,以養脾壯陽”,也就是說,飲食宜甘而溫,以健脾扶陽祛濕為食養原則,忌過於酸澀,宜清淡可口,尤忌油膩生冷,因為寒涼、油膩、黏滯之品易傷胃陽氣,應儘量少食。
(1)宜食“柔肝”食物
清明是養肝的好時機。如果肝的功能正常,人體氣機就會通暢,氣血就會調和,各個臟腑的功能也會正常。因此,清明時應多食“柔肝”的食物,飲食宜溫,以清補為主。如薺菜、山藥、銀耳、大棗等。
青團,是此時的應季美食。
清明前後,正是艾草最鮮嫩的時候。作為應季野菜,南方人將艾草嫩葉搗泥或榨汁,和糯米粉等作皮,以豆沙、芝麻或花生為餡,作為艾糍粑,江南一帶則稱“青團”。
艾草的嫩葉,充滿升發之氣,舒暢肝脾,又是溫陽的,但因為其時尚早,這個溫陽的作用比較平和,還是適合作為食材的。糯米是滋補的,其性偏溫,故還有禦寒的作用。
而作為藥材的艾草大多在端午前後采,得天之至陽之氣,陽氣十足,但有火氣,所以製成的艾條一般要陳放三年。
(2)宜食“祛濕”食物
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雨水增加,人體濕氣也會隨之增加,濕氣多會導致脾胃受損,故而飲食中需加入一些利濕的食物或藥材。如:扁豆、薏苡仁、茯苓等。
家庭常用的薑、蔥、蒜等調味料,亦可祛濕,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
(3)慎食發物
清明時應慎食發物。因為,清明時體內肝氣特別旺盛,肝木過旺,乘克脾土,就會影響脾的功能,還可使人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心血管、消化、呼吸等系統的疾病。在這個季節,支氣管哮喘、皮膚病、冠心病等疾病常有加重,如再吃了不當的“發物”,就可能導致疾病加重。
發物是指富於營養或有刺激性,特別容易誘發某些疾病(尤其是舊病宿疾)或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通常情況下,適量食用發物對大多數人不會產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適,只是對某些特殊體質以及與其相關的某些疾病才會誘使發病。此時應慎食的發物包括:
帶魚、黃魚、魚昌魚、蚌肉、蝦、螃蟹等水產品;公雞肉、雞頭、豬頭肉、鵝肉、雞翅、雞爪、驢肉、璋肉、牛肉、羊肉、狗肉等禽畜類。
舉例:
春季正是冬筍、春筍相繼上市的時節,筍味鮮美,人多喜食。但它性寒,滑利耗氣。《本草從新》說:“虛人食筍,多致疾也。”人有痼疾,其氣多虛,食筍更耗其氣,因虛而益虛,易於發病,引起咳嗽,導致咯血、哮喘的復發。
雞能動風助肝火,春季正值肝阻上升時節,食雞就易動風助肝火,引起肝木偏亢,每多導致遷延性、慢性肝炎及高血壓等病的復發。
(4)宜食“祛火”食物
清明前後的春天,肝陽上亢的人,特別容易出現頭痛、昏眩,慢性氣管炎,這就是中醫學所說的“春氣者諸病在頭”。清明節之後,最適宜吃的時令蔬菜之一是薺菜。
薺菜可以降血壓、健胃消食、疏通腸胃,治療胃痙攣、胃潰瘍、腸炎等問題。另外,薺菜還具有強筋健骨、明目養肝、潤肺和中的作用。
其他清明節前後的蔬菜、野菜也有類似作用,如香椿、苦苣、苦菜等,清明前後飲食,既要保障體內陽氣的生髮,又要使身體的內火下降。(脾胃寒涼者適當少食,或搭配溫性食材)
三、運動養生
清明自然界陽氣升發,養生重點在養陽,關鍵是要多“動”,切忌“靜”,不可閉門不出,更不可坐臥太久。可以多開展一些戶外活動,選擇動作輕柔的運動方式,像散步、太極拳等,也可以多去野外放風箏、踏青。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老人春練不要太早,應在太陽升起後進行。
(1)放風箏
放風箏非常適合清明前後,此時春風少了冬日的寒冷,更多的溫暖。
放風箏本身也是一種很好的全身運動——
遠望可清眼目:對於現代人來說,遠離手機和電腦螢幕就是養眼了,如能望遠,可以更好地緩解用眼疲勞;
吐納可泄內熱:平日飲食、情緒和缺乏運動所鬱積的內熱,可以通過暢快的呼吸來清泄;
張弛以釋情緒:運動加曬太陽,最是升陽行氣,疏肝解鬱,有利於心態和情緒的改善;
急緩以活筋骨:尤其對於頸椎和肩背不適的人來說,放風箏可以說是遊戲中最好的鍛煉,鍛煉中最好的遊戲。
尤其對於如今學業壓力很大的小孩來說,放風箏可以說是非常有益身心的運動了。
(2)敲膽經
從臀部到膝關節外側,即從上到下敲打下來算一遍,每天敲左右大腿各30~50遍。
由於大腿肌肉和脂肪都很厚,因此需要稍用力,而且以每秒大約兩下的節奏敲,才能更好地刺激穴位。
提醒:
孕婦不適宜敲膽經;
老人敲膽經不要敲得太多,需要慢慢適應;
患有血小板不足的人,也不適合敲膽經,以免出現微血管破裂而無法止血。
另外,曾經做過器官移植的人,在血氣提升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較嚴重的排斥作用,也不適合用這方法來養生。
(3)八段錦
八段錦是我國傳統的健身方法,由八種動作組成,每種動作稱為一“段”。每種動作都要反復多次,並配合氣息調理(如舌抵上齶,意守丹田)。
八段錦的動作一般比較舒緩,適合各年齡段的人鍛煉。練習八段錦可以緩解疲勞,放鬆身心,提高身體免疫力,還能通過激發身體潛能來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焦慮症及失眠等慢性病。
在八段錦的練習中,可選擇一到兩段單獨練習,也可以全套一氣呵成。如清明時節脾胃不好的人群,可以推薦第三式“調理脾胃須單舉”,經常練習對脾胃有保健作用。
四、艾灸養生
艾灸能通經活絡、行氣活血、回陽救逆、補中益氣,祛濕散寒、消腫散結、防病保健,調動機體潛能,提高機體抗病與應變能力。清明節氣灸,溫心脾,補陽氣,助肝氣生髮,不止效果事半功倍,還能為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礎。推薦穴位:大椎、太沖、期門、脾俞、肝俞、足三裡。其次不同年齡階段亦可添加相應穴位。
1、女人灸關元、三陰交
關元和三陰交都是女人的福穴。艾灸關元,可以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壯一身之元氣;艾灸三陰交,可調補肝、脾、腎三經氣血,調節內分泌失調,補充氣血,改善女人氣色。
2、老人灸中脘、足三裡
老人腸胃不好,食欲不振怎麼辦?中脘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足三裡是溫陽補虛的要穴。老人常灸中脘、足三裡,調和脾胃吃飯香。
3、小孩灸大椎、身柱
身柱穴,在日本被稱為'小兒百病之灸點',有補益肺氣、止咳平喘、溫化痰濕、健腦益智、防病強身的功效;大椎穴是日常保健要穴,可為人體迅速補充陽氣。
小兒灸大椎、身柱穴,可以振奮陽氣,強身健體,增強體質,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五、情志養生
立春之後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此時如果不注重調理情志,而使七情不暢,會影響肝的疏泄和陽氣的生髮,導致臟腑機能紊亂。因此清明時節,人們更應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儘量使心情舒暢,努力做到心平氣和,寬善待人,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清明節時掃墓祭祖之時,追思先祖,感恩先輩,亦可使心氣平和。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清明掃墓是慎終追遠的時節,人們禮敬祖先,通過掃墓表達對先祖亡者的追悼之情,“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生者寄託哀思,亡者長留心間。
清明祭祖並不是為了讓人沉緬過去的哀慟,而是告誡人們要帶著祖輩的期望與希冀,燦爛的生活。祭祖之於,踏青賞春,融入自然,更讓人對生命充滿欣喜。秋之落葉化作春泥,滋潤春日萌芽,正如凋零的從未正真遠去,只是換了一種形式重新守護。
清明莊重又輕快,
以莊重祭祀祖先,傾訴哀思
以輕快踏青賞春,感受每一抹微風帶來的,新芽破土時的微微顫動
凋零與新生,相隨相伴。
願清明時節每份思念與希望,
都如同春泥般呵護你往後的每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