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消失在朋友圈的那些人,“道系青年”都是什么心理?

佛系少年的主要宗旨是,没事都行随你,凡是都可以商量。

这种人不得罪人,自己也没啥特别想争的,深谙现代社会中庸之道,做无忧无虑的咸鱼最开心。

佛系少年火了之后,紧跟着有一些率性“我行我素看心情”的道系少年,有些人平素大大咧咧,率性而为。

而有些人是看透世事炎凉,名为淡泊,实为逃避——

不爱秀朋友圈,对娱乐八卦只看自己喜欢的一面,工作不跪舔,深夜不修仙(指熬夜刷剧等)

道系少年图什么?又迎合了谁的心?

现在社会上很多工作对35以上的打工人并不友好,“佛系少年”火了之后,又火了的“道系少年”怎么样了?

   努力≠拼命

我有一个前同事,工作几年还在原地踏步,不是工作能力不行,是工作pua太严重。

辞职后他全国旅游半年,然后进大厂工作1年,现在自己创立了工作室,业务风生水起。

上班时候,他也算任劳任怨,总会花样百出,为拼公司Kpi经常加班加点,但是升职加薪名单总没有他。

“工作996,生病ICU”,到了公司例行体检,发现各种身体问题,想请假去检查,领导PUA:“工作这么多,你不做谁做?”

医院一纸化验单让他被迫住院,在医院里,由于部门人手不够,他还要打着吊瓶,搬着电脑工作——

成功学说:你不努力怎么知道是不是会成功?撸起袖子加油干!

辞职创业后,他开了自己工作室,自己亲历亲为做办公区的装潢工作,创业虽然累但幸福指数明显上升,身体也渐渐恢复了。

相比佛系少年的三连——

道系少年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率性而为不随波逐流,只做自己。

在该努力的地方努力,绝不为了迎合别人,拿自己生命开玩笑。

我这个朋友也不是开始就很道系。

只是历经社会磨难,依旧热爱生活,选择心中所爱。

随心,不逐流

“道系少年”火了,但是最早的道系可以追溯到道家兴起的时代,而最早的“道系少年”代表,也可以说是“竹林七贤”这些非主流。

嵇康是 “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竹林七贤”可谓是中国早期的非主流,嗑药、嗜酒、吹牛、就是不想工作。

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友好,有智慧有才略的人,大都逃避或隐居了。

作为这一部分的“道系少年”,看似淡泊随性,骨子里却是逃避和不屑。

嵇康临死前写了一个家书,让自己的孩子学会看人脸色,学会迎合他人。

与其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嵇康老了才开始懂去迎合所谓的圈子。

不如说嵇康这一做法,是在向世人表示,不是我不懂所谓的人情世故,而是我不愿意。

道系三连,更多的展示的是“我”——莫埃老子。

现在的职场、生活、各种社交环境中,捧高踩低才有机会一路飙升,合群八卦,才有机会不被小圈子隔离,毕竟——

赢了的人本事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道系少年”才不管这些,下班点就走,绝不想在领导面前刷脸,累了就休息,熬夜修仙伤的是自己。

热爱自由,不喜约束,大胆,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为照顾自己孩童般的心性。

道系,做给自己看 

微信被研究出来之后,被发展成一个介于qq和钉钉之间的,偏个人和企业之间的软件。

很多人微信通讯录就是人脉表,朋友圈就是凹人设的工具。

点赞代表已阅,评论代表喜欢。

对高压的生活来说,工作之余能见上一面实属不易,朋友圈动态多为谈资开始。

对于凡尔赛式朋友圈,即隐秘晒自己生活品味、消费能力、同性异性缘的朋友圈,看破不说破是基本的朋友圈礼仪。

相比“佛系少年”随他性,“道系少年”的随我性比较明显——“道系少年”可能不大愿意用朋友圈打造一个固定的人设,他们可能正在逐渐退出朋友圈——

无论是新学会了什么新菜肴,或者刚跑下5KM,或者拿下什么考试,抑或收到鲜花——他们都不想晒在朋友圈,他们是扎扎实实的融入到生活中。

如果他们是生活洒脱,就是在暗自努力,自律生活。

如果他们是名为淡泊,实为逃避,他们更不愿意把炫耀当乐趣。

悦己,才是“道系少年”的归宿。

和恋人分手,和朋友分道扬镳,他们都比较平静,他们愿意去顺其自然,而不是非要迎合对方,而自己内心拧巴。

“道系少年”的道,不一定是道家修行的道,也许仅仅是一种遵从内心的较为规律的生活方式。

我认识的人中也有喜欢修道的人。他是一个哲学博士,在某大学任教,除了日常屈指可数的讲课,他经常会去香山呆一段时间。

他满脑哲学理论,依旧修道修行,他拒绝无用社交,过得也算逍遥自在。

也有不会去刻意修行的“道系少年”——他么们可能选择隔三岔五来个辟谷,轻食,静坐,瑜伽。

这么做不是为了朋友圈秀一下,他们主要是为了减少自己对物的欲望和依赖,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心流时间,沉浸于倾听自己的心声。

“道系少年”善于独处,不是因为他们外表不够光鲜而羞于展示,他们大多数多才多艺,但不显山露水。

因为他们深知,人生舞台,围观的人多,但他们的观众,只是自己。

即便知天文晓地理,也不愿高调张扬。

奇葩说之所以会火,正是因为这个节目中,个体思维被放大了。

犀利视角,独到观点,大放异彩。

每一个小的个体,都值得被尊重,不迎合做自己,是对各种纷至沓来的生活压力及社会舆论,最精彩的回应。

当我们回首往事,不为失去而懊悔,不为未得而焦虑,我们就是当下的主人。

至于谁能成人中龙凤或者业内领袖,谁又是率性天真或者温和有礼,全在选择——

正如——全职太太是一个选择,而不是一种妥协——

“道系少年”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是一种生活准绳。

人生舞台之大,有需努力,有需佛系,有需道系,也有的只是运气或其他。

拿命换一时领导的赏识,拿合群换社交的和谐,是“道系少年”不屑的,但是却是有些人所需要的。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生活态度不同,也不必批判。

过好自己的人生,剩下的,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