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儒学——中小学生国学经典教育读本
《兰溪儒学——中小学生国学经典教育读本》
课程编写计划
一、课程性质: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国学经典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美德教育的必修课。
二、课程的意义:
编写国学经典教育校本课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提高青少年修养的需要。
编写国学经典教育校本课程为进一步拓展“国学经典”教育内容,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课程目标:
充分发挥本地国学经典教育典型的辐射作用,利用当地名人范浚的理学思想进一步挖掘“国学经典”内涵,拓展“国学经典”内容,从爱家乡,升华为爱国,使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得到发展,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课程指导思想:
1、兰溪儒学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2、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约有14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经常使用的仅占脑细胞总量的10%——20%,大多数脑细胞处于修整、后备状态,也就是说,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也处。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3、兰溪儒学经典作品中的许多思想也折射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形成良好的人格起到重要的作用。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兰溪人。
五、课程实施原则:
1、勤于积累,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学设计要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以致用,逐步引导学生从积累走向运用,使国学成为学生血液里真正营养。
2、与特色活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丰富有特色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国学,提高其学习国学的兴趣。
3、精选精读,取其精华的原则。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取其精华,去期糟粕,选读精彩华章,不全盘照搬。
4、简单和易于操作的原则。不强迫,不压制,顺其自然,通过各种有趣的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实验及故事讲解等的兴趣,不断优化实施策略,使其更为合理、有趣。
5、适时适龄,多元主体评价原则。教材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设计不同年级评价体系,进行多元主体的评价以及形式丰富的评价载体,以激发学生长期坚持,最终登堂入室,形成自身素养里重要的精神元素。
六、教材编写内容:
根据对象不同,准备两套教材:
(一) 中小学教育通用本。分两套从学校及学生实际出发,拟编中小学通用本。
主要内容:编写分五个篇章
第一篇:学习篇
第1课:范浚:浙学拓始 婺学开宗
第2课:范端臣
第3课:杨舆立
范处义 杜氏五高
第二篇:修身篇
第1课:金履祥:
第2课:张润之
吴师道 唐良骥 唐良瑞 吴沉 徐原 吴履 诸葛伯衡 邵玘 郑锜 徐永溍 章品 金盛
第3课:
潘慈明 邵囦 叶诞 杨舆立 应镛 徐畸
第三篇:处世篇
第1课:柳贯:
叶诞
第四篇:德行篇
第1课:章懋:道学功业 文章三担
徐用检
赵志皋
唐骧
第五篇:忠孝篇。
教材格式设计:
1、原文。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原文学习。
2、译文:根据原文进行现代文翻译
3、对原文的解读:历史故事
(二)成人读本,适合于地方党政机关干部培训使用
书名暂定《兰溪儒学》。
编写分五个篇章:
第一篇:修身
第二篇:齐家
第三篇:交友
第四篇:治理
第五篇:信用
格式:
1、 原文
2、 译文
3、 解读。时代背景+作者主旨+融合当代
每课课文分三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读原文。通过读原文,去深入理解范浚的思想内容。
第二个内容:讲故事。通过讲故事,去活跃学生的思维空间,深刻感受范浚理学的精神实质。
第三个内容:理脉络:这个内容比较难于把握,必须在理解整个范浚的理学体系来整体策划,从而使学生对范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编写人员分工:一般一个篇章由2位同志编写,待开会再分工。刘鑫全面负责总体策划。
七、教材编写计划:
2020年四月份:成立国学经典教育校本课程课程编委会,拟订编写计划,起草编写提纲;
五——七月份:分组编写国学经典教育校本课程,有一个大概的课本雏形;
八——九月份:整理完稿,进行整体校对,主要拍摄照片,对课本内容进行初步审核;
十月份:聘请专家审稿、排版。
十一月份:提交出版社校对;
十二月份:倾听出版社建议。
2021年一月份:付印。
兰溪市社区学院
兰溪市范浚研究会
二○二〇年四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