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清明上坟,前三后四,左五右六,什么意思?古人智慧之处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甭管是在古代也好还是在现代也好,清明节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很多人都会在清明节这一天给朋友发一声问候,包括但不限于清明节快乐,清明节开心,每每看到如此我总是会看到牙根痒痒。 清明节是什么日子,为什么一定要快乐,一定要开心呢?当下的确有一部分文化,我们不能称之为文化,我们只能说一部分思想认知。他们认为只要是过节就是快乐的,只要是过节就是开心的。

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清明节,好像在无论如何都快乐不起来,也都开心不起来,因为清明节是以对已故先人的铭记,对已故先人的纪念。今天就着这个机会,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清明上坟的前三后四,左五右六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一句普普通通的话竟然能够彰显出古人的智慧来呢?

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和自己家中的祖辈有过一起生活的经历,就不难发现清明节祭祀其实并不单单是清明节那一天可以祭祀,事实上清明节祭祀指的是清明节前后那几天都可以祭祀。

举个简单的例子,自己的父母两边都需要在清明节那一天祭祀,那么父亲需要走男方这一家,母亲需要走女方这一家,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父亲的这边又有兄弟姐妹,母亲的这一边也有兄弟姐妹,很难在同一天把这个亲戚给凑齐了。

那怎么办呢?一般情况下会以女方或者男方这边前后错一天或者前后错几天,只要人齐了、心意到了,那么这一天就是清明节,这一天就可以祭祀。甚至有一些人因为工作原因,导致只能周六周日的时候回来,那么清明节祭祀的时候也会照顾这一部分人。 也就是说在清明节前后的第个周末或者第2个周末都可以祭祀,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数据要求。但是理论上来说,距离清明节越近越好,所以我们会发现清明节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数据约束,也就慢慢的有了这个前三后四,前三后四合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周末。

不知道是否有意安排,还是说无意为之,只不过恰巧巧合,但无论如何这个前三后四仅仅就是一个约束而已,这表示在清明节祭祀的时候,甭管是时间靠前一点还是时间靠后一点,只要有那个心意,只要家人团聚了,只要家人一块去来祭祀,那么问题就不大,理论上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如果说前三后四是对于清明节祭祀时间的要求的话,那么左五右六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指的是对于这个坟头或者说坟包子的高度要求。大家要知道,如果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方堆上一个小土堆,三天不见五天不见问题还不大,但是如果一年不见两年不见,刮风下雨也好还是小雪也好,这个坟包子慢慢的就会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甚至如果不加修缮的话,最后上面那一层棱角都磨平了,几年或者十几年没有人过来的话,这个坟包子就沉到地下去了,明眼人都看不出来,这也是一部分人要祭祀的原因,每年都需要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或者挑一个固定的日子,把这个坟包子好好的修缮一下。

至于怎么修缮如何修缮,村子里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拿着个铁锹过去之后,往左边或者往右边拍上几下的土,而前左五右六指的是一番心意,指的是在祭祀前五六天之内把这个坟包子给修缮一下,那就刚刚好。

如果说在祭祀过程当中或者祭祀过程之后再给人家修缮一下,可能心意就达不到了。当然,这仅仅就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而已,也不排除某些家族家底雄厚,甚至能够请得起挖掘机或者大型的工匠师傅。 专门的修缮一番,那样的话费时费力,普通老百姓可能也承担不起这样的价钱,但多多少少心意到了,也就可以了。

为什么说清明节上坟要前三后四左五右六彰显出来了古代人的智慧?其实与其说彰显出古代人的智慧,倒不如说彰显出古代人的尊重。尊重什么呢?尊重死者,死者为大,与此同时去世的人又是自己的祖宗,又是自己的先人,所以尊重先人也成为了融化进我们骨子里面、血液里面的记忆之一。

小伙伴们,你们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