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战略史研究》11 葡萄牙战略史分析

   公元1453年土耳其军队攻克了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492年,穆斯林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后据点格林纳达被西班牙军队攻克。欧洲在东边虽然大败,但在西部保持了胜利。

葡萄牙地处伊比利亚半岛西南端的贫瘠山区,为大国所忽视。葡萄牙深谙外交中庸平衡之术。由于国家太小,资源有限,葡萄牙不敢向东发展,只能下海寻找商机。

一.战略目标和手段

葡萄牙早在十五世纪初就开始沿着非洲西海岸进行探险,建立据点,从奴隶贸易中获利。这奠定了葡萄牙的海洋商业国家目标——求财不求土地,缔结海洋商业网络,获取经济利益。

为实现此目标,自然需要:

1. 先进的海军——发展造舰和火炮技术。

2. 控制海洋交通要道上的岛屿和港口——占领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港、印度的港口果阿,东印度群岛的马六甲和中国澳门四个战略据点。

3. 收保护费——对其他国家的商业船只发放航海许可证和收取关税的制度,通过这个办法来收取各种费用。

4. 为了商业利益和节约巨大的战争成本,极力避免与其它国家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阿巴斯波斯帝国、印度莫卧儿帝国、明代中国和日本幕府政府,葡萄牙都是尽量避战。

5. “以夷制夷”的军事政策——招募当地的雇佣兵,而以葡萄牙人作为军官,从而最大限度地弥补了葡萄牙殖民军队自身人员不足,从本土调兵困难的弱点;

6. 文化教育同化——通过传播天主教和进行葡萄牙文化教育,培养出一批在精神上和情感上都认同葡萄牙文化的当地人。

7. 兵形如水,善败者不亡——葡萄牙经历国几次大的国势衰颓,但是每次葡萄牙统治集团都能战略收缩,维持帝国的崩而不溃,死而不僵。

A.葡萄牙势力在北非受阻,便着力建立印度洋商业帝国;

B.在亚洲受制于英荷,便全力巩固巴西殖民帝国;

C.十九世纪初期的拉美独立的浪潮中,葡萄牙丢掉了土地辽阔、物产富庶的巴西,便收紧门户,死守非洲殖民帝国。在非洲大陆上保有了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这两块较大的。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作为葡萄牙本国萨拉查体制结束的副产品,这两块才最终宣告独立,这也是西欧殖民主义列强保有大块的最长纪录。

D.1580年在重重危机之下“自愿”与西班牙合并,组成欧洲历史上常见的“君合国”,后又复国。

E.1640年从西班牙帝国获得事实独立后,葡萄牙决心与海洋霸权国家英国紧密联盟,获得英国的海上庇护,维持其海外殖民帝国的苟延残喘。

二.战略时机——天时

葡萄牙崛起占尽天时,各大强国对出现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的葡萄牙舰队和商船都熟视无睹,听任他们占领那些富有战略意义上的小岛和港口而无动于衷。

1.奥斯曼土耳其集中全力在东欧和奥地利帝国决斗,西班牙和奥斯曼土耳其在地中海与长期为敌,土耳其帝国海军的战略中心在地中海,从而忽视了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活动。

2.阿巴斯波斯与异教徒哈布斯堡帝国联合起来对付奥斯曼土耳其,和土耳其长期争夺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高加索地区。波斯甚至把葡萄牙人在印度洋上的出现当作是海洋盟友,慷慨大方地出让霍尔木兹这个据点。

3.莫卧儿帝国在对付内部土邦分裂势力。

4.明代中国和日本幕府政府则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三.战略弱点

1. 体量过小,纵深不够——虽然明智地极少介入欧洲大国的冲突,却无力抵抗大国侵略和吞并,葡萄牙本土先后在1580年“自愿”与西班牙合并,在1810年被拿破仑帝国全盘占领而毫无反抗。

2.人力不足——葡萄牙本国人手不够,波斯湾的商业据点霍尔木兹,就被阿巴斯波斯帝国轻易摧毁了。由于对印度洋商业帝国的管理只能采取间接的手段,而不可能把商业竞争对手全部排挤出去。尽管葡萄牙海军控制了海洋,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到处还是穆斯林、印度人和中国人商船。对后来居上的英国与荷兰竞争者,葡萄牙最终落败。在印度洋和印度次大陆,葡萄牙在荷兰、英国与法国的攻势面前节节败退。盛极一时的葡萄牙印度洋商业殖民帝国土崩瓦解,在东印度群岛最终只留下东帝汶一个殖民据点,而在印度次大陆上只剩下果阿一个城市。

3.痴迷于物流,不能创新——喜欢经商贸易,未能及时发展出技术革命,易于被新兴国家(荷兰、英国)模仿,不能形成绝对垄断,保持长久领先。最终国力衰弱。

4.四次战略迷失,军事冒险,企图占领陆地,国势大衰——1415年葡萄牙占领了北非的休达这个至关重要的据点。但是二十年后,穆斯林重新夺回了休达,这一仗葡萄牙军队被打得丢盔卸甲,国内青年菁华损失惨重,领军的王子被俘而终老异乡。1515年,葡萄牙舰队企图在马穆拉建立两座城堡,但是遭到了穆斯林军队的痛击。1541年,葡萄牙遭受了圣克鲁斯大败。1578年塞巴斯蒂昂国王组织了一支十七万人的大军进攻已成为奥斯曼土耳其藩属国的摩洛哥,结果全军覆没,国王也杀身成仁。国内军事力量丧失,国王本人绝嗣,国内外危机重重,葡萄牙不得不与西班牙合并。

四.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葡萄牙人下海远航,开人类大航海之始,意义重大,影响深刻。后世的荷兰——英国——美国,都属于葡萄牙之海洋国家模式。

此种模式下的国家民族和传统的陆地国家民族思维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生活于漂泊流动的水上,重心在商业交换,她们属于液体的阴性。陆地民族生活于有形固定的陆地,重心在土地的产出,他们属于固体的阳性。

海洋商业人群重财不重地,所以她们不喜欢占领土地,陆地农业民族喜欢扩土开疆。比如:法国、德国、俄国等等。

海洋商业人群为阴性,敢于大踏步后撤,求财不求气。她们衰落的时候,能够主动进行战略退却,善于妥协退让。荷兰在英荷战争中败于英国的海上霸权后,明智地选择了战略妥协,依托于英国的善意和欧洲各国的均势,维持了其庞大的东印度殖民帝国。英国则在二战后推出了“三环外交”政策,指望英美特殊关系和欧洲联合来维持英联邦的纸老虎架子。

陆地农业民族经常鱼死网破,两败俱伤。比如:法国、德国、俄国等国家之间的死磕。

荷兰偏处西欧一隅相邻强国法国,与葡萄牙地利几乎一模一样。所以国家命运也和葡萄牙相似,英国的地利远远优于荷兰,有天险英吉利海峡保护,无有强国入侵之患,集中力量发展海军,保护商道不失。所以可以以一国之力操控整个欧洲。

美国土地更广,地利更优,是一个放大版的英国,所以可以将英国的事业发展的更大,二战之后,成为全球的霸主。

作者:芳华千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