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有多难晋升?硬性条件难如登天,普通人到大佐已是极限

在现在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里面出现很多的“大佐”,好像在那个时代,大佐遍地走。可是事实上,在二战日军的战斗体系之中,大佐级别的高官对于普通人来说真的是想都不敢想的。

为何会这么说呢?因为二战时期的日本晋升条件非常严苛,虽然在影视题材之中大佐是常见军官,可是对于很多出身平民的普通人来说,能升到大佐已经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了,因为这已经是他们的巅峰了,更多的人还是止步于中佐,而想要晋升将官更是想都不要想。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那么二战日军究竟有多严苛呢?我们就来看看二战日本的晋升体系:

陆军武官晋级条例:四大硬性条件

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便开始了其全盘西化的过程,在这之后日本也开始学习西方将军队划分等级,至1945年日本战败前,日本将陆军等级分为将校、士官、士兵三等,共计十六级。

其中将校的上限是大将,而士官的上限是准尉,由于日本的士官和士兵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因此想要从士官进阶到将校是当时不可能存在的,想要晋升就必须到军校学习,这也为何说大佐是普通人难以到达的重点。

而在1874年,日本陆军部又制定了《陆军武官晋级条例》,这一条例的出版又限制了很多将校的出路,也就是说就算有些人成功从士官转到将校,可是他们的巅峰也就摆在那了,那么我们看看这硬性指标是啥?

逐级历进。

不可少于实役停年。

不得为进级而变更兵种。

选拔晋级。

这其中第三项指标我们暂且忽略,因为这虽然是硬指标,却不是很多人的门槛,而另外三项却是实实在在的门槛,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晋级也正是因为这几项硬指标:

逐级历进

逐级历进其实就是所谓的一步一个脚印,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对于军官的晋升有着严格的规定,就算是在战时也是不例外的。

在抗战时期,由于我国严重缺少军事指挥官,因此越级提拔是常有的事,就拿淞沪战场来说吧,当时中日两国鏖战数月之久,中央军的中下级军官几乎死伤殆尽,而为了弥补中下级军官的缺口因此就将很多从战场上有经验的老兵破格提拔为连长或者营长。

而二战时期的苏联更是常见,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之时就有这么一个说法:“在战场上活过三天,你就是连长,活过一个月,你就是师长。”

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战场的残酷,但是也说明了在战时军官的损失之大,因此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就算是二战之初保持中立的美国在当时也有破格提拔的表现,在1941年太平洋战场之初,艾森豪威尔刚刚晋升少将,可是就在2年之后他就晋升上将成为了欧洲盟军的司令官。

除了艾森豪威尔,德国的古德里安以及隆美尔在二战之前都是中级军官,如果真的按照军中年限的话,就算是到了战争结束他们也无法升到元帅或者大将,正是因为念着他们在二战之中的贡献,因此希特勒就将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破格提拔在北非和苏联战场大展神威。

而在当时的日本,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二战时期日本除了对战死的将校进行破格提拔之外,二战日本从没有破格提拔过一名将校,而将领想要晋升也只能靠一级一级往上爬。

而且就算是战死,念及他生前的功劳进行“特进”也是有严格的制度的,在整个二战时期,死后“特进”为将军的仅仅只有4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日本陆军上层大部分都被日本的门阀所占据,他们无意改变这种晋升方式,所以这就导致二战时期真正有能力的人不能因公晋升,而相反那些资历较老,老打败仗的官僚集团得以晋升。

不过对于当时的盟军来说,这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上层军官不懂战略战术,而下层军官虽然富有进取心,可是根本无法改变大局,也正是这种官僚式的晋级方式也是二战日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得少于停役年限

而一级一级往上晋升之外,军官想要晋升还得靠熬资历才行,如果你的资历不到就算你的功劳在大米,你也是同样无法晋升。

在二战时期那些知名的日本军官我们看到在晋升将官的时候年龄都很大了,日本侵华的头号战犯冈村宁次在57岁的时候才晋升为大将,因为当时日本的军部对于晋升有一条成文的规定,要想晋升除了要逐级晋升之外还要在各个岗位上担任一定的年限,这个时候你才能够晋升。

日本当时明文规定了,你要往下一级晋升要有一定的资历才可以,否则就算是功劳在大你也不能够晋升只能在原岗位待着:其中少尉需要1年,中尉需要2年,大尉四年,大佐中佐少佐各两年,少将3年,中将四年,也就是说从少尉到大佐就已经需要13年时间了。

然而这只是一个最低的标准而已,实际上很多的军官在这岗位上任职时间远远超过了最低年限,在当时能够以最低年限晋升的唯有一人,那就是皇太子。

比如和昭和天皇同期的服部卓四郎,他是日本陆军大学的高材生,按道理来说是前途无量的,可是他从少尉晋升到大佐足足用了19年,而这还是在战时,考虑到中下级军官人数不足才将年限缩短,而一般的日本士官晋升至大佐起码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真的晋升到了大佐此时也已经到了退休年龄,所以在大佐的位置上也是到头了。

也因此这两项标准就足以刷掉了一大批的人,而大佐升少将则更是难如登天,由于日本军政大部分都被日本的门阀所把持着,因此普通人想要晋升少将还得通过选拔的方式晋级。

大佐晋升将官的隐形标准:陆大毕业

上述几点是晋升的硬性标准,人光升到大佐其职业生涯就已经到头了,如果不能在退役之前晋升少将的话,那么这个日本军官的军事生涯也就止步于大佐了。

可是大佐和少将虽然仅仅只有一步的门槛,可是差距却是天差地别,虽然少将在那个时候并不受很多人待见,可是你要想往更高一步发展你就必须要跨过这道门槛。

然而这一步却是难如登天,因为在当时日本陆军部要想晋升少将其实还有一个隐形的规定:陆大毕业的高材生。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强兵优先的军国主义道路,明治天皇认为“强国必先强军”,而军队的强弱就在士兵之中,因此就重点发展军事教育。

他于1873年建立了陆军士官学校,而这座学校在当时被称为“帝国陆军的摇篮”,在当时要想成为将校就必须得先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毕业之后进入军队担任中少尉。

可陆军大学和士官学校本质上还是需要区别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为培养中下级军官而设立的,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高等学府,你要想进一步晋升为将官,那么此时你必须要报考陆大,从陆军大学毕业之后或许你之后的人生就会畅通无阻了。

然而这号称日本最高学府的陆大又岂是这么好考的呢?明治天皇时期考取陆军士官学校的人有12156名,然而成功从陆大毕业的人仅仅只有1090名,也就是说这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够考取陆大,录取比例之低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超低的录取率之下,可以说能够从陆大毕业的无一不是百里挑一的优秀人才,而正是因为陆大毕业的人在这之后逐渐占据了陆军省、参谋本部等重要职位,所以在这之后要想成为教官得是“陆大毕业”成为了一条隐形规定。

1937年之后,日本总共有36个人晋升大将,而这36人全都是陆大毕业的,而陆大毕业之时的排名又决定了他们之后的出路,在当时陆大毕业的前六名都会被天皇授予军刀,因此又称为“军刀组”。

这毕业之时的排名又决定了你将来的出路,49名昭和大将之中,有22人是军刀组成员,其中6名是陆大第一毕业的,而陆大毕业之时排名20开外的,在当时都只能止步于中将军衔。

也正是因为这呆板的选拔方式和超难的晋升条件,让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真正有能力有功劳的人升不上去,麦克阿瑟曾经这样评价二战时期的日本:““日本军人的晋升与战争并无多大关系,而是采用封建的方式,按照规章晋升。”而苏联名将朱可夫也曾经这样评价日本:“日本陆军的作战是勇猛的,可是他们的军官却是平庸的。”

不过我们应该庆幸,正是这种选拔方式让日本加速了他们的衰败,比如那个叫嚣“三个月解决中国”的杉山元,在日本陆军高层是出了名的蠢材,可是这样子的人能长期统帅日本陆军部,而这也是日本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