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调胃承气汤(食物堵在十二指肠)
调胃承气汤
【原文】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清酒洗)右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经典回顾】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2、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3、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4、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微当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5、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故知也。6、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剂量】1、大黄和炙甘草的比例是二比一,炙甘草不可以用太重,如果用太重,大黄和芒硝会停在肠胃里面不走,因为炙甘草把它固住了。2、大黄6克, 炙甘草6克,芒硝6克【组成】芒硝 甘草 大黄【功效】缓下热结【时机】1、下脘、建里这里有压痛就是调胃承气汤,用于十二指肠这一段。2、“太阳病,发汗后,不恶寒,但热者”就是桂枝汤将肠胃里的津液发掉了(麻黄汤不会,因为麻黄汤是宣肺的),食物堵在十二指肠里;食物如果堵在小肠,就是小承气汤,大肠里就是大承气汤。3、腹不满,于脐中心之腹底及上下左右有凝结而觉抵抗,且有压痛者,即本方之腹证也。4、小便一定是黄的。【方解】1、(大黄)酒炙过后取其升提功能;2、大黄用于攻坚---大便;3、大黄在中药里是属于通便剂,是『去实』用的。【应用】1、伤寒阳明腑证。不恶寒反恶热,口渴便秘,腹满谵语,中焦燥实。2、伤寒吐后腹满胀,或阳明病,不吐不下而心烦者。【说明】1、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缓是没有大小承气汤那么迅猛峻下,会比较好受一些,是因为里面有炙甘草,让缓下来,尤其是很虚的患者,不能让拉的太厉害。2、吐不一定会有,重点是口渴和便秘,口渴、便秘的治疗需要加水。3、组成方剂的三味药中,寒性药有两味,没有热性药,说明患者身体比较热,适合身体比较燥热的患者。4、枳在药物动力学方面,调胃承气汤是降性药为主。从方性来看,整体纯寒,纯降,偏收,偏泻,偏润。纯降性药是承气类方的特点。5、调胃承气汤区别于大小承气汤的重点是润性大,也就是说患者身体干燥,不只是在肠道,甚至是全身,人会口渴,此时需要使其润性强一些,所以就加点炙甘草。【应用集锦】1、稻叶克关于心下痞硬:(1)凡上冲急迫,“心下痞硬者,桂枝人参汤证也。(2)或仅心下痞硬、胸中痹而时时急痛,小便不利者,人参汤也。”(3)或胸下实满、心下痞硬,四逆散证也。(4)或胸下结聚、心下痞硬,按之觉腹底有冷气者,附子汤证也。(5)或大便闭,心下痞硬,且心下脐上之间实,按之痛甚者,调胃承气汤证也。(6)或心烦吐下、心下痞硬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也。(7)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者,半夏泻心汤证也。(8)或便秘、浮肿、心下痞硬、雷鸣者,桃花人参汤证也。(9)或心胸膨胀、便闭、心下痞而硬满者,大陷胸丸证也。(10)或腹拘挛急迫,心下痞硬实满者,甘遂半夏汤证也。(11)心下痞坚、按之稍痛、且悸而小便不利者,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加苍术)。2、又中焦消渴多食,消瘦,自汗出,大便硬,小便数者,用调胃承气汤倍加芒硝。但此病,有属甘麦大枣汤证者,须参互辨证。3、有的人一吃饭就要排便,那是因为胃结肠反应。食物到了胃,刺激横结肠,导致结肠的东西往前推进,引起排便、排空。更虚更实,结肠排空就有利于小肠受纳。然后小肠受纳,又影响胃的受纳。调胃承气汤。4、外力所伤,经脉受损,血溢脉外,瘀于肌肤,故而肌肤青紫,肿胀疼痛,调胃承气汤外用,大黄、苏木、芒硝各60g,甘草30g,水煎擦洗患处。日3次,每次30分钟。大黄、芒硝活血消肿,苏木祛瘀止痛,甘草通经脉,利血气,治疗跌打损伤甚验。5、痔疮红肿疼痛,调胃承气汤外用,生大黄50克,生甘草50克,芒硝30克。将前2味药加适量温水浸泡30分钟,煮沸15分钟后去渣,加入芒硝,溶解后倒入盆中。先熏后洗,日2〜3次。 连用5天。【比较集锦】1、虚与实:(1)心下痞软:心下、从剑突下至脐上之间,按之濡弱空而无物,若按之腹底,则郁闷不可奈。如果心胸烦躁,此为虚烦。方如栀子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2)若按之必硬,或痛者,皆实邪致烦,其治法或柴胡辈,或调胃承气汤;其剧者,大陷胸汤,或泻心辈;大率实邪在胁下、心下者,以其实证表现为依据。2、麻黄汤证---麻杏石甘汤证--- 承气汤证 ---调胃承气汤桂枝汤证 ---白虎汤证小承气汤葛根汤证---葛芩连汤证大承气汤(1)麻黄汤证化热入里,为麻杏甘石汤证。桂枝汤证化热入里,为白虎汤证。葛根汤证化热入里,为葛根芩连汤证。葛根芩连汤证、白虎汤证、麻杏甘石汤证化热之后,则均为承气汤证。(2)肠结轻,为调胃承气汤证。其肠结较重者,为小承气汤证。其肠结最重者,急下,为大承气汤证。3、伤寒,用麻黄汤发汗之后:(1)不解:A、蒸蒸发热者,是调胃承气汤。B、心下痞硬,协热而利:a、没有呕,桂枝人参汤。b、有呕,大柴胡汤。C、胁下痞硬,呕而发热,没有下利,小柴胡汤。(2)表解:A、心下痞硬、下利,生姜泻心汤。【名家论述】1、调胃承气汤《伤寒笔记》(倪海厦)如果当初开「桂枝汤加附子」就没有此后遗症,没注意到而造成,因为病人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病人阳虚的时候,自汗很多,明明是桂枝汤证,这时候应开桂枝汤加附子,有阳虚时应固表让津液不发掉。因为津液不够,大便就干在里面,通常食物停在胃和十二指肠的地方,食物磨碎后,本来要顺着津液下去,可是津液被桂枝汤发掉了,结果就和胃壁缠在一起了,胃壁没有黏液,当胃里面的水没了,臭气就往上跑,顺着血液跑到脑里,谵语,就是胡说八道,遇到这种情形,就给他吃「调胃承气汤」,为什么叫「调胃承气汤」,胃把它当成肠,「调胃承气汤」就是可以把小肠最上面的食物清出来,病人胸满谵语的时候,压病人胃的下方肚脐的上方,大约是「下脘」、「建里」的地方顶在这,压会痛,就是实,就可以攻,这时候给他一点「调胃承气汤」就好了。大黄在中药里是属于通便剂,是『去实』用的,芒硝,性味咸而苦寒,是『攻坚』用的,如果光用大黄,会硬把它拉出来,病人会很难过,会里急后重,排得胃很难过,因为胃里面没有津液,胃会痛,所以先加些甘草下去和解,因为甘草解毒,把坏的排掉,好的留下,然后用大黄消导下来,食物有硬块的,用芒硝打散掉,所以芒硝生用,芒硝放在碗里,煮完后,汤冲下去,这样最强,如果要稍微缓些,把芒硝倒到汤剂里,和一和马上关火,如果没甘草,只有大黄芒硝,一吃下去,速度太快,药还没吃完,己经要跑厕所了,所以用甘草让它慢一点。大小承气汤没有用甘草,就是取它的快速。临床上看到皮肤红疹,舌苔黄黄的,大便不是很好,但是还有大便,摸胃下,会痛,就是食物堵在中焦,食物产生的浊气上到肺,肺主皮毛,所以皮肤发斑,所以误食桂枝汤的时候,第一个救逆的方子就是「甘草干姜汤」,第二就是「芍药甘草汤」,第三个是调整胃气的,就是「调胃承气汤」,调胃的意思就是把中焦清理干净,让上下可以调和,让病人重新再吃新的食物,再去治疗。「活人书」曰:大抵发斑不可用表药,表虚里实者,若发汗开泄,则更斑烂,宜用调胃承气汤下之。「证治准绳」曰:破棺丹治疔疮之气入腹而危者。有时候肠胃化脓,梗在十二直肠,调胃承气汤下去可解。「玉机微义」曰:调胃丸止齿痛,血出不止,用调胃承气汤为末,作蜜丸服之。「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痘疮、麻疹、瘫疽、疔毒、内攻冲心而大热谵语,烦躁闷乱,舌上燥裂,不大便、或下利,或大便绿色者宜此方。有时小孩受到惊吓,肠胃就冻结住了,小肠不会蠕动,胆汁就往外流,大便就是绿色,就用调胃承气汤。仲景立法,凡表证兼有里证之虚寒者,必先温其里而后攻表,就是如果有表证兼有里而虚寒的人,一定要先温里再攻表,如果里证是实的,就可以先攻表再攻里,如果里证是虚的,先把里寒温起来,再去解表,如果病人身体素虚,体力津液不足的时候,不能用桂枝汤发表,因为津液不够,这时候先把里阳壮起来,再去解表,像炮附了就是壮里阳的药。温里阳的「四逆汤」,攻表的「桂枝汤」,表里两治的「桂枝汤加附子」。阴虚还有很多望诊可以看,譬如,舌头伸出来,肥肥厚厚的,舌头越肥越厚,身体就越虚。虚到命危时,舌头会像气泡一样,遇到这种现象时,不要马上开「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