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落叶到底有啥特别的

作者:聂传安


昨天的文章说“情节可以虚构,细节必须真实”,是指你可以虚构故事,但组成这故事的所有细节则必须要符合所设置的特定情境,符合人之常情,符合自然规律。

就创作而言,虚构不是虚假;细节失实,文章才假。

类似的虚假在学生作文中大量存在。

某日,一位外地的听说很有名的语文老师来学校讲中考作文写作,顺便也带来几篇优秀作文。

我随便看了一下,心一紧:这些文章,有点离谱啊……

先拿一篇为例。希望那位讲课老师看不到,即使看到了也别怪。此处就文论文。

特别的落叶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题记

太阳在天空的尽头游荡,仿佛随时都要掉下来,周围是可怕的寂静。我站起来,移步走到窗前。

打开窗,刺骨的寒风迎面而来,吹醒了我疲惫的身躯。顿时,昆虫的叫声不绝于耳,我索性把注意力放在一棵小树上。那是一棵半秃的小树,只因昨夜的暴雨,树叶便落了一地。窗外正下着小雨,时不时有几片落叶落下,很快,便只剩为数不多的绿叶在寒风中顽强地坚守着岗位。

我独自待在书房中,叹了口气,为那些悄然而逝的落叶感到遗憾,更为我那无地自容的成绩。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为什么那些落叶好似我的成绩,会不停地掉落,即使它们会重新长出来,可我的成绩不会重新“长出来”。

我越想越气愤。飞奔到楼底下,疯狂地踩踏着落叶,它们在空中飘起,又落下。

忽然,我看到了一片醒目的落叶。它是那么的特别,任由我踩踏,却仍一动不动。仔细一看,才发现,它果然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它已经与土壤融为一体了,好像随时就要被吞噬。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呀,落叶落了,是在为下一次的浓荫做准备,当春暖花开时,它将重新成为层层绿叶中的一片。想到这,我不禁释然了。

失去意味着新的获得,衰落意味着新的开始,失败是成功前不可缺少的步骤,是生命中不可缺舍的包袱。

人生,如落叶,起起伏伏,每当跌入谷底,就会重新绽放,而那跌入谷底的过程,就是在为重新绽放而容集能量。

抬头,不知何时,天上多了几双眨动的眼晴,我用其它落叶,盖住了那片落叶,那片特别的落叶。

请问一下:如果作文满分50分,您给此文多少分呢?

如果是我给,分数会很惨。

类似文章在中学生作文中常见,套路如下:

第一部分:沮丧(无数种原因,但多是成绩不好)

第二部分:触动(无数种原因,多是弱者、惨者、不幸者等及时出现,感动了“我”)

第三部分:振奋(立马打了鸡血,重新做人)

今日且不说这套路之俗,也不说文中存在的许多其它问题,今日仅说细节真实的问题。

相信聪明的读者会马上针对文章提出一些疑问,如:一会儿“太阳在天空的尽头游荡”,一会儿“窗外正下着小雨”——这老天爷的脸也变得太快了吧?如:一会儿太阳似乎是在下山,一会儿又说“昨夜的暴雨”——这到底是傍晚还是在清晨?如:湿漉漉的落叶被踩踏后真的能“在空中飘起,又落下”么?还不止一片,还“它们”?——这到底是什么自带飞翔功能的树叶?

等等等等。不说了,说最重要的。

此文题目为“特别的落叶”,关键词为“特别”。所谓“特别”,必是“不一般”或“与众不同”,必能在芸芸之中格外醒目,必有明显之特征区别于其它。

而此文中那片“特别的落叶”特别在哪里呢?

第⑤段是这么写的:

忽然,我看到了一片醒目的落叶。它是那么的特别,任由我踩踏,却仍一动不动。仔细一看,才发现,它果然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它已经与土壤融为一体了,好像随时就要被吞噬。

小作者再三强调“醒目”、“特别”、“与众不同”,其相关理由如下:

它是那么的特别,任由我踩踏,却仍一动不动。

它果然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它已经与土壤融为一体了,好像随时就要被吞噬。

简言之,那片落叶的“特别”之处在于:被踩时不动;被踩后入泥。

只要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哪一片树叶在那时遭遇那样的对待不是那样呢?

换句话说:那片“特别的”落叶根本没有任何特别的理由。

硬说它特别,必然违背生活的真实。

其实为何非要让它“特别”呢?

文章说:“落叶落了,是在为下一次的浓荫做准备,当春暖花开时,它将重新成为层层绿叶中的一片。想到这,我不禁释然了。”

——仅那片落叶是那样,而其它的落叶就不化作春泥更护花么?

于是,那片落叶既不可能“特别”,也没必要“特别”。

而文章的“意”正是建立在“特别”之上。如果不能“特别”,此文便无法立起来。

文章贵真,真细节,真感情。

虚假的东西很难看,特别是当你一本正经去虚假的时候。

文若假,人也易假。

语文老师切不可让这种文风生存、蔓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