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溯源 萝蔓世家 雅墅乍堨
余氏渊源有三种:出自姒姓,夏禹之后;出自姬姓,由余裔孙;出自隗姓,以国为氏。芳山余氏属于第一种,即夏禹王之苗裔。
公元前21世纪,华夏大地洪水滔天,泛滥为害。禹,字高密,“继父志,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理好了全国的水患。“舜荐禹于天,以登帝位,建立夏朝,都安邑。在位二十七年,巡狩会稽(浙江绍兴)而崩,因葬焉”。子启(字余)继王位,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孙仲康,尸位素餐,徒登宝座,没有什么大的建树。倒是曾孙帝相,废除禅让制,建立家天下。帝相被羿所弑后,皇后缗带着遗腹逃难,路上生下少康。少康从小藏匿民间,崛起成旅,暗与舅父有鬲氏及贤臣靡,密谋兴复。前2061年,少康光复,率土咸归,“念禹陵远在南服,乃封三子罕(字无余)于越,都会稽,以主禹陵之祀”。前1979年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故姓曰姒,而氏曰余焉。”有人说余姓为春秋时秦穆公用之为相的“由余”氏之后,袭封下邳,后迁浙、赣、皖,这是余氏家族的另一个分支,青嶂派始终奉“罕”即“无余”为第一世。
自罕始封,历夏、商、周,凡一千六百余年,世有东浙闽广之地。支子分封,大者侯,小者君长。然,三代皆都中原(何时迁居中原,史无可考),世居山西代州雁门、晋州平阳、河南邓州南阳、济阳、新安等地,继四十余世。至周成王时,复徙淮南泗州下邳郡招仁乡立德里余村社。
前825年,余畴,“清操鲠直,屡献谠言”,任上谷宰,封大夫,摄行相事。一连三代,子承父业,分别为周宣王、周平王、周桓王效力,官至司空。(以上至无余,久远,世不可纪也)。
前558年,罕公48世孙夫镡,诸侯尊称为王。子允常,世袭东浙闽广之封地,乘周穆王离开,兼并徐、扬。从此诸侯朝觐、讼狱皆归之。
前496年,吴王阖庐闻越王允常死,子勾践立,乃兴师伐越。越奋起反抗,败吴于蕞李(浙江嘉兴),射杀阖庐。其子夫差誓报父仇,败越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越王勾践以余兵五千保栖于会稽,用贤臣范蠡之谋,卑辞请成,亲为夫差坐刍。三年期满,始得获释。卧薪尝胆,勤苦修政。前473年,会吴益骄,起兵袭吴,杀其太子。夫差闻变驰归,与越战败,死于俾犹之山。勾践为稳住局势,北渡淮河,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与齐晋诸侯会盟,致贡于周。周元王丙寅年(-475)使人赐胙,命为伯。此时,勾践羽翼丰满,率领越兵横行于江淮东南琅琊一带,号称霸王,自称曰“余”,从此,子孙正式以余为氏,别于厥初之余。
勾践卒,子硕与立;硕与卒,子伯寿立;伯寿卒,子翁(不扬)立;翁卒,子无疆(翳)立。前355年,无疆伐楚,为楚威王所灭。其子余之候窃自立为君长。之候卒,子叔敬(尊)立;叔敬卒,子亲(婴父)立。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亲为祖父报仇,反被楚伐。从此王族分崩离析,除一支留故地继承王统,其余子孙纷纷逃往南方,散居山地或海边。亲以上至勾践凡八君,二百二十四年,都琅琊。无疆以上雄霸,称王;之侯以下势弱,称君长。据《越绝书》云,勾践灭吴,而地愈广,分封愈多。其地东南尽岭海,西尽桂林,北界大江。在闽,为闽越,为欧越;在两广,为南越,为西越;界闽、浙山谷之间,为山越;浙之西,富阳、黟歙为外越。惟宗国会稽(即我们的娘派、余氏主系),则名大越——大越者,其世嫡也——合而名之为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