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一“卖弄”就错了呢

文:刘一伊  聂传安


学语文,不是要记更多的东西,做更多的题。

而是要提高语言感受能力,提高思辨能力。

就是要对语言更敏感,对问题有主见。

近日看一班刘一伊的周记《不随》,深深感觉到这丫头的不凡。

不随

平凡的周五,平凡的课堂,平凡的习题,却让我有了不平凡感受。(入题干脆利落,又能带有悬念)

这节是语文课,老师让我们做题。我随手翻开练习册,发现有一题是让我们选出用词错误的句子。我匆匆读过题目,开始看第一个选项:“北国初春,乍暖还寒,冰雪尚未消融的龙江大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早早卖弄着项目开工的号角。”(展示选项,才能更好地让读者理解)

当我读到“卖弄着项目开工的号角”时,画面瞬间感袭来:冰雪渐渐在大地消散,化成水,滋润着万物,换来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是啊,春来了,希望也将来了。沉寂了一冬的机器的轰鸣声似乎也在展望着那那充满希望的日子,如同小孩笑嘻嘻地开始摆弄着心爱玩具;旁边的工人笑得也越发甜了……(这丫头语感的确很强,想像力丰富)

这一切多么美好!(情感充沛)

于是 ,凭直觉,我选了别的选项,一个连我自己也觉得错误的选项。(明知选别的是错的,是因为对这一选项中的每一个词的认可)

开始对答案了,老聂在上面说,我们在下面改。到了那道题,如我所料,答案不是我的那个选项。问题不是别的,正是令我浮想连遍篇无比陶醉的“卖弄”。(这丫头厉害)

而所谓的答案则说“'卖弄’是贬义词,与当时的场景不符”。(“所谓的”,明显看出一伊对答案的不认同)

一时间我有些不知所所措,幸好下课铃将我拉回了现实。

真的是我错了吗?(这种质疑精神难得)

我开始了疯狂的寻找。(精神难得,行动更难得)

我翻开了语文书,如同日本人进村扫荡般一个字也没放过。我要找到那个该死的“卖弄”,我要证明我自己。(精神可嘉,但比喻有些欠妥,情感上的欠妥)

我找到了。朱自清的《春》中是这么写的:“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课文,很有力的例子)

这美好的境界,难道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卖弄”成了贬义吗?小鸟是在高傲自大地卖弄着?此处明明是把小鸟比作顽皮的孩童,迎着风嬉戏着,唱着歌,唱出春天来时自己的好心情。(正面说明朱自清笔下的“卖弄”好在何处)

那么,春天来了,沉寂一冬的机器就不能“卖弄”开工的号角?!(反问有力)

鸟儿卖弄自己的喉咙展示快乐就是优美的句子,机器卖弄开工的号角展现希望就成了病句?(反问有力)

“卖弄”在鸟儿那儿就是贬义词褒用,在机器那儿就成了实实在在的贬义词?(反问有力)

天理何在?(反问……有力)

读书不能机械地读文字,一定要读出其中的真感情。(此句其实是告诉我们编写答案的人的问题所在)

那个答案只是面无表情地将“卖弄”定义为贬义词,却看不到“卖弄”里蕴含的无限喜悦。(言之有理!)

我不会做答案的盲目追随者。(有主见!)

我站在路口,前面有两条路:一条曲曲折折,罕有人迹,另一条一路花朵,充满笑声。(面临选择)

我想了想,走向罕有人迹的一端。(厉害!)

走向欢笑的路,有花香,但那香也许太俗太滥;走向人迹罕至路,虽孤独,也许有意想不到的风景。(能勇敢地走自己的路,不容易!首先你要有主见,然后你要能坚持)

一伊由题目中“卖弄”一词能迅速形成一幅美好的画面并陶醉其中,说明其语感之强。

针对问题答案她能质疑求证并反驳,说明她既有主见,又有思辨。

虽说她文章的最后部分略有拔高、加重之嫌,但我们依然可以清楚看到她对美的独特感受与对自己见解的坚持。

于初一孩子而言,这一切太不容易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