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中瓦、合角吻、瓦钉孔、削割瓦
1.
钦安殿围墙西南角,拐角处也像屋檐翼角那样,做出一条与两边墙脊夹角对角线重合的角脊,长度不大,上铺一块筒瓦和一块普通龙纹勾子,上面没有仙人走兽,勾子下面是三仙盘子,再下是螳螂勾子与割角滴子。
正中的这块滴水瓦就是割角滴子,它右边的是螳螂勾子,割角是康熙年间造的,康熙的滴子有的在底面会有几作几造的造作款,于是我就想走到墙根抬头看看有没有。
没看到款识,却发现这块滴子下面还压着另一块滴水瓦,滴水头部分已经断裂大半。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到,另一侧割角滴子下面的灰比较高,这是为了与下面垫瓦的那一侧割角保持高度一致,可能垫瓦也是为了挑高割角滴子。图中同时可见围墙的挑檐部分由三层琉璃砖组成,上层是绿色直檐砖,中间是绿色半混砖,下层是黄色直檐砖。
脊头的勾子龙纹,是明末清初时的风格。
2.
这处宫墙不像上面的那么朴素,它的正脊用的正通脊,拐角处用的合角吻,没有背兽,与垂直方向上的另一座合角吻背部抹角相接。吻是明晚期特征,虽然刀法不再细腻,但明吻的气势还在。
垂兽也是明晚期,鼻子已经开始稍稍隆起,鼻孔不怎么朝天了。垂脊兽后部分用的垂通脊,所以兽前用撺倘头,而不是上面看到的三仙盘子,虽然没和兽座对齐,但是与螳螂勾子的贴合却刚刚好。斜当沟再小点就好了,垂脊高度降一降,兽座就能与撺头对齐了。
3.
坤宁门东板房后檐外贴着一幢烟囱,琉璃瓦的顶子,东面这一排勾子都没有瓦钉,于是就让我们看见了瓦钉孔。通过钉孔的方圆形状,可以大概划分勾子的时代区间,根据行什老师的研究,方孔的下限在乾隆中期。
比如这张图右边的勾子是康熙的,方孔,左边的上限民国,是圆孔的。
这俩勾子都是新仿的,虽然釉色不同,但是模具是一样的,这种新的也都是圆孔。
图中左侧的勾子特殊,钉孔长方形,从龙纹看,勾子在乾隆中期左右,卡在方孔下限的时间段。
4.
历代帝王庙的两座燎炉,第一座是用来焚烧祭祀历代帝王的祝文、神帛等祭品,绿琉璃造。第二座是用来焚烧祭祀从祀的历代文臣武将的神帛等祭品,这座燎炉看起来是灰色的,可它却不是普通的灰砖灰瓦建造的,它用的是削割砖瓦,等级比灰瓦高,仅次于琉璃。琉璃的胎体原材料是矸土,多是煤矿的伴生品,而灰瓦的原料是更易取得的粘土。削割的原料同琉璃一样也是矸土,只是它没上釉,在坯窑烧过后,不入色窑,而是接着闷青,成了青灰色的。削割建筑的做法与琉璃的一样,有脊筒子,有压当条和当沟,有仙人龙凤。简单说,削割是不上釉色的琉璃,因此上图这两座燎炉,除了颜色,其它形制完全一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