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红 | 有一种错题原因叫“我看错了”
每次考试或者练习之后,面对孩子的错题,教师或者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孩子的一句响亮地回复“我看错了!”或者说“我粗心了!”言外之意就是“我不是不会解题,只是不小心看错题(粗心)而已。”在这个一年级,我也听到有家长这样解释着孩子的错误。
那么,对于题目所检测的相关知识点,这些“看错了”的孩子究竟是会还是不会呢?我个人觉得要分为三种情况:(一年级的爸爸妈妈们可能还没有遇到这么多状况,需要及时预防,谨防今后出现这些问题哦)
我是“真的会”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发现:有些娃是“真的会”。那么,问题就来了,明明完全能够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却会不小心“看错题”呢?这背后又是怎样的原因呢?
先从生活中的一个现象说起:当我们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思维高度集中在紧紧握住的车把手和车身平衡上,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于周围的环境好像不能很好地进行观察,甚至身体僵硬到无法控制也不自知,这种状态下往往容易摔下来或者撞到周围的人和物。
这现象反映的是大脑的一种思考方式,人的思考问题的状态有两种,一种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专注模式,另一种是放松休息状态下的发散模式两种。上面说骑车状态正处于专注大脑的模式中,在专注的思考模式下的思维是集中而狭隘的,因而无法顾及其他。
在考试的时候,有一类学生也是由于特别专注,聚焦自己眼前的这一点内容专注思考,因而造成对其他信息的疏漏。就会出现“看错了”或者“没看到”的状况。这专注思考型里面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是时间不够紧张型的。这种情况的孩子状态是在家练习都挺好,一到考试就出问题,这可能是由于平时的练习没有时间约束,思维比较放松,应对就很自如,突然遇到比较规范的时间要求,一下子就紧张起来。
时间不够型的孩子需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也注意时间的管理,可以学习番茄时间管理法,养成定时完成练习的习惯,这样到学校后就不会过于紧张而出现失误。
第二是信息提取生疏型。这种情况的孩子的特点是:知识掌握不够熟练,有较强的依靠资源,平时练习时,身边随时有人指导,或能够及时查看书本及答案,看上去完成得也不错。但因为缺乏自主提取信息的训练,到了独立面对正式练习时,大脑对相关知识的信息提取就不能顺畅进行,一旦遇阻,人就跟着变得紧张,自然就会出现“看错了”的情况。
这种情况就需要加强平时的信息提取练习,就像骑车一样,从有人在边上扶着变成慢慢放手、独立前行;从在没人的地方骑行变成到车水马龙的大街上练习,多骑、多练,自然就能顺畅上路,得心应手、自在观察。
第三是精益求精完美型。这种类型的孩子拥有特别认真的学习、工作品质,做什么事情都是全力以赴,精益求精,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可能由于过度追求完美,过于在意成绩,有时候反而也会出现疏忽和遗漏,原因就是思维过于集中在专注模式上,反而限制了自己的视野。
对于这样的学生,他们都会有极强的求好心态,这是好事情,但是要注意学会劳逸结合,注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的调节,(比如两节课中间眺望远方,散散步,比如在家听听音乐调节等)教师和家长都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要过分在意分数,用正常的心态对待练习和检测。
如果把上述同学的思维特点归结成专注思考型的话,那么还有一类就是“提笔就写型匆忙型”。
这是一种作业书写习惯,有时候也是一种做事风格,这类学生往往是急性子,写作业的特点是不假思索,提笔就写,它的好处是做事麻利,动作快,不拖拉,思维的连贯性较好,信息提取也比较顺畅;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还没有完整看清楚题目,还没有真正明白题目的本质就匆忙下笔,往往是只看到了问题的某一部分而忽视了整体,经常会顾头不顾尾。
那么怎么办呢?这个就需要从习惯的养成上下功夫,讲清道理,规范细节(比如说拿到题目先不拿笔,用手指读两三遍之后再动笔),选择孩子崇拜或者熟悉的英雄人物(做事稳重细致型的)作为榜样,全家都做相关的刻意练习,形成做事稳重细致的环境,家庭成员间互相促进等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还有一种会做却看错的类型就是“思维定势型影响”,思维定势也是一种迁移。什么是思维定势呢?
比如有这么一道题:小明的爸爸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大毛,老二叫二毛,那么老三叫什么?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三毛?还是小明?
如果你选择的是“三毛”,就说明你的思维明显受到了前面思维的影响,这就是思维定势。
再比如说上一组题目是看图说出四道算式,下一组题目是看图求出部分量,有的孩子看见图就说出四道算式,完全不顾题目本身的要求,这就是思维定势惹的祸。
那么这种错误原因该如何纠正呢?简单说需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加强变式练习,在复合情境中认识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来建构新知,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认识新知,而不能只是机械、片面、单调地进行记忆练习。
上面说到的是五种“真的会”的情况,那么也有这样一种情况,明明是真的不会做,孩子也是心知肚明的,却愣是要“嘴硬”说自己会做的,这又都是些什么状况呢?
我是“真不会”
重视面子型。这些孩子常常自我感觉较好,过去(或某几门学科)的学习情况也很好,在同学心中有一定的认可度,家庭对孩子的学业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父母可能因为工作忙、家务多、身体差等种种原因,对孩子的学习状态有所忽视,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
由于孩子比较重视自己的面子,也敏感同学的看法,往往也不会主动和老师交流,向家长求助,家校双方对于孩子的认知困难就没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引导,首先要缓解孩子的压力,丢开面子思想,真诚交流,积极回应,让孩子明白学生就是来学习的,不懂不会是一种正常现象,要学会放下包袱,正确地看待自己、对待困难,藏着掖着只会让困难的雪球越滚越大,鼓励孩子敞开心扉,教会合理表达,只有心态问题解决了,才能进一步解决学习问题。
躲避责罚型。有些家庭对孩子学业要求较高,又有着“永不满足”的分数要求,平时疏于陪伴和有效帮助,发现问题用简单易行的“棍棒”或者“语言暴力”解决。这样氛围下的孩子比较担心和惧怕自己实话实说之后的“皮肉之苦”,所以,即便是什么也不会,也要响当当地回复“我不过是看错了”这样的话语,以求得暂时的安宁。
这种情况下需要改变的应该的父母的教养方式,要知道经常处于恐惧心理状态下、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难以成为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幸福的人。
阿德勒说:“幸福的童年滋养人的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来滋养。”
维护尊严型。这类孩子可能是一些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智力发展上有偏差的;也有可能是还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家庭应有的支持和关注的;也可能是身体质较弱,身体有恙等其他因素,导致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他们其实也非常希望能够学会,但经常是坐在那里发愁,无论如何也弄不懂题意,虽然也在那里写呀、算呀,但根本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以及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
你去询问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很生气地告诉你“我会做,只是不小心看错了”,这不是他们在撒谎,而是在用这句话竭力想维护自己的尊严。
对于这样的孩子,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自尊,这是他们最为可贵的要好之心,是上进之根本。但是他们确实又急需帮助,怎么办?可以用适当降低作业难度、减少练习题量的方式,从他们的已有认知开始搭建扶手,让他一点点品尝成功的快乐,在一次次的快乐体验中逐渐恢复自信,体验到更美好的学习感受。这个过程会漫长而艰难,需要格外的耐心、勇气和智慧。
前面谈到了两类情况,一种是“我真的会”,一种是“我真不会”,那么还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呢?答案是有!这种情况就是“我觉得我是真的会”。这又是咋回事呢?
我觉得“我是真的会”
错误认知固化型。有些孩子,你发现他遇到某些特定的题目就是会出错,好像是和这题目“犯冲”似的,课堂练习出错了,订正过了;回家作业又错了,再订正;周末负责的家长又拿出来练习,终于不错了,大家都松了口气,觉得没问题了。没有想到单元练习时再遇见,他又错了……反反复复,很难纠正,而孩子往往觉得自己已经练习过那么多次,肯定是会的呀。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认知和记忆受到各种外界信息的干扰和自己内在图式(概念模型)的影响,我们形成的概念一定是特属于自己的,一旦完成了自己的图式,无论向其灌输多少次与其图式不符的理论,我们的大脑都会选择无视。就好比你现在想纠正自己不太规范的握笔、写字姿势是很困难的事情一样,大脑已经不再注意原本很重要的信息。错题一错再错的原因可能也是如此。
怎么办?首先是要重视第一概念的建立,力求准确清晰完整;如果第一概念有偏差,也就是在第一次发现错误时,最好能够及时给予纠正并加以辅助训练,争取不让错误的图式固化;如果真的到了重复出现错误的情况了,那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相关知识的辨析,帮助孩子抓住问题的本质,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遗忘规律进行多次的刻意练习,强化正确认知,以得到正确的大脑表征。
我的题目我做主型。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手里只有锤子作为工具的人,那么他解决所有问题的方式就是只会使用锤子。”
当他只是习惯于运用一个心智模型来思考的时候,他就会倾向于将所有的事情都硬塞进那个模型,而不考虑情况如何,这就会导致错误决定的发生。就好比当我们自卑的时候,就会觉得周围的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一样!
同样,如果一个学生只会用某一种或者几种自己熟悉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一旦遇到他不熟练的问题,他就会选择性地忽略,甚至可能自作主张地将题目改变成自己熟悉的模型,然后再进行解答。当你问他的时候,他自然会告诉你,“我看错了”。
这种情况下,需要用大量的阅读和丰富的实践活动拓展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激发孩子产生新的大脑神经连接,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帮助孩子储备多种工具,经常练习使用,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都能选择合适的工具从容应对。
一句短短的“我看错了”或者“我粗心了”的背后,其实藏着这样多的秘密,如果我们手中也只有一把锤子,估计只能是乱砸一气而已。
如果这样的话,那不妨就用郭老师上面给的这些工具,对症选择一样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