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经常流口水,中医教你巧调理

绝大多数人睡觉时不经常流口水,在日常生活中,睡觉经常流口水多见于睡姿不当、口腔卫生不良、前牙畸形、神经调节功能障碍及使用某些药物引起。而我们中医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脾精、脾气充足,涎液化生适量,上行于口而不溢出口外,若脾胃不和,或脾气不摄,或多为胃中有热,或为宿食内停、或为痰热内蕴则导致涎液化生异常增多,睡觉时常常从口角流出。

在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容易睡觉流口水呢?怎样治疗呢?

(一)中医辨证治疗

1.中气(脾气和胃气合则是中气)不足之人,即脾胃不和之人易流口水,症状是:不思饮食,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懒语,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5g,半夏15g,陈皮10g,木香10g,砂仁10g,甘草6g,水煎服,日一剂,分三次服。日常生活中可以进食山药炖排骨及莲子羹。

2.脾喜燥恶湿,脾被湿困,脾气不能上升而下陷之人易流口水,症状是:头目眩晕,神疲乏力,腹胀满闷,便溏泄泻,舌苔白腻。

治则:温中健脾除湿。

方药:理中汤合二陈汤加减

人参15g,白术15g,半夏15g,苍术10g,藿香15g陈皮15g,厚朴10g,茯苓10g,甘草6g,加水1升,煎取半升,一日分三次。

3.胃中有热者:面颊发热,喜冷恶热,或牙龈出血,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则:清胃泻热。

方药:清胃散加减。

生地黄6g,当归6g,牡丹皮9g,黄连6g,升麻9g,加水1升,煎取半升,一日分三次。

4.饮食内停者: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则:消食化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

山楂180g,神曲60g,半夏90g,茯苓90g,陈皮30g,连翘30g,莱菔子30g,研为末,炒饼为丸,每次服七八十丸(9g),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在临床中因寒热虚实不同,所用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病治宜。

(二)食疗调理

1、莲子:

清代《本草备要》说,莲子“落田野中者,百年不坏,人得食之,发黑不老”。宋代《太平圣惠方》载莲子粉粥,每次取莲子粉15~20克,粳米或糯米100克煮粥,早晚食用,可以治疗年老体弱、慢性泄泻、多梦失眠、夜间多尿,令人强健。

2、粳米粥:

粳米50克,葡萄干10克,以适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加入葡萄干,共同炖煮至稀烂即

3、番薯:

俗称甘薯、山芋、红薯。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4、玉米两个,排骨200克。

制用法:排骨和玉米放在锅内煲汤,熟后吃玉米、排骨喝汤。

5、胡萝卜2个,青椒适量。

制用法:放在锅内,加入调料爆炒,待熟后食用。

6、南瓜、小米。

制用法:南瓜和小米放在锅内煮熟后食用。

7、大枣:

性温,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大枣安中养脾”的记载。明·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对脾虚便溏、胃弱食少、气血不足之人,最宜经常服用大枣。

8、健脾:

可用山药、白术、苡仁、土豆、白扁豆、红薯等,只要是长在地里深处的都可以健脾。用它们熬粥、炖肉、单煮均可,如果放一点荷叶,醒脾效果会更好。

9、用瘦牛肉30克,香菇10克。

牛肉先用粉面裹好。汤沸后入泡好香菇,再拨进牛肉片,同时点入适量味精、食盐、香油,煮沸后即可。

10、四神沙参猪肚汤:

猪肚半个、薏仁100克、盐适量、沙参25克、莲子200克、茯苓100克、新鲜山药200克、芡实100克。做法:先猪肚洗净烫水,切成大块;芡实、薏仁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1小时,沥干;山药削皮、洗净、切块;莲子、沙参冲净。然后将除莲子和山药外的材料放入锅中,煮沸后,再转文火炖30分钟,加入莲子和山药。再续炖30分钟,煮熟烂后,加盐调味即可。

在临床中,还有一部分睡觉流口水的人,是因各种疾病引起,如面瘫、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口腔疾病患者,应积极到医院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应勤加锻炼,饮食规律,勿饥饱无制,勿暴饮暴食,忌食肥甘厚味,宜清淡,注意口腔卫生,保持乐观开朗的良好心态。

作者简介

朱新莲:主治医师,就职于云南省昭通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对老年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诊治略有专长,并致力于中医文化的学习宣传工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