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堪,又尿裤子了,老年人的难言之隐,我该怎么办?(下)
威海市中医院全科医学科
宋国政 副主任中医师
上期博文中,笔者回顾性总结了临床经历的六个尿失禁病例,并从西医的角度分析了尿失禁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那中医对尿失禁是如何理解和治疗的呢?
不是我不苟言笑,而是我一笑就尿
尿失禁在中医范畴中,又称遗溺、失溲、小便不禁。该病证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尽的阐述。《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素问·骨空论》:“督脉生疾………女子为不孕、癃痔、遗溺”;《素问·痹论》:“淫气遗溺,痹聚在肾”;《素问·咳论篇》:“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素问·脉要精微论》曰∶“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灵枢·本输篇》:“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灵枢·五癃津液别篇》:“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经脉篇》:“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
从《黄帝内经》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认为“遗溺”的病证多为虚证寒证,虚在哪里呢?一为肾,二为督脉,三为膀胱。虚寒之证对应的就是温补之法,这也就成了后人治疗该类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
明代大贤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遗溺篇》对“遗溺”一证有着进一步的分析详解,书中云:“遗溺一证,有自遗者,以睡中而遗失也。有不禁者,以气门不固而频数不能禁也。又有气脱于上则下焦不约而遗失不觉者,此虚极之候也。……若梦中自遗者,惟幼稚多有之,俟其气壮而固,或少加调理可愈,无足疑也。惟是水泉不止,膀胱不藏者,必以气虚而然。盖气为水母,水不能蓄,以气不能固也。……有热客肾部而遗尿者,……”。
可见,张景岳也认为“虚”是“遗溺”的主要病机,不过,除了“肾虚”,还要关注“气虚”,这里的“气虚”不仅仅包括“肾气虚”、“膀胱气虚”,还包括“肺气虚”与“脾气虚”,同时张氏也补充了“热客于肾”的病因病机,在《黄帝内经》的基础更加完善详尽。
又尿裤子了?中医给你找原因
结合中医经典及现行中医教材,尿失禁其病机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肾气虚寒:以其素体阳虚,或者久病伤阳,命门火衰,气化无权制约失职,则为小便不禁。临床可见小便不禁,溲频而清长,面色晄白,倦怠乏力,腰脊酸楚,四肢不温,或见遗精早泄,阳事不举,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二是肺脾气虚:由于久咳伤肺,治节失常,或脾虚气陷,膀胱气化失常,而为尿失禁。临床可见小便失禁,且见频数,咳喘气怯,神疲乏力,纳减便溏,饭后腹胀,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三是肝肾阴虚:多因病久肾亏,或者素体阴虚,虚热内生,久则膀胱失约而为尿失禁。临床可见小便失禁,尿量短涩而色黄,常伴有头晕耳鸣,两顴潮红,胁肋隐痛,腰酸腿软,骨蒸盗汗,五心烦热,大便不爽,舌红少,脉弦细数。
四是膀胱蓄热:由湿热下注而造成膀胱约束不利,而为尿失禁。临床可见小便失禁,尿短尿黄,滴沥而出,尿道灼热刺痛,小腹重坠不适,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治病,先辨寒热虚实,根据临床实践,尿失禁一病以虚证及寒证为多,热证及实证较少见,结合上述分型,当以前两型为多见,相合为病者更多,临床之中也不乏寒热错杂、虚中夹实之证,如何明晰,只能靠反复的临床实践加业务学习,别无他法。
治疗尿失禁,我们中医有办法
中医在治疗尿失禁中,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呢?细心的亲们可能已经从笔者分享的病例中看出些许端倪,一药、二针、三灸,我们逐一来分解,先看古人怎么说。
明代中医大贤张介宾在其《景岳全书·杂证谟·遗溺篇》中明确提出:“凡治小便不禁者,古方多用固涩,此固宜然;然固涩之剂,不过固其门户,此亦治标之意,而非塞源之道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治疗小便失禁,单纯靠堵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只有解决源头问题,才是治本之法,那什么是治本之法呢?
《景岳全书·杂证谟·遗溺篇》中继续说到:“盖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须治气,治肾者必须治肺,宜以参、芪、归、术、桂、附、干姜之属为之主,然后相机加以固涩之剂为之佐,庶得治本之道,而源流如度。……脾肺气虚……宜补中益气汤、理中汤、温胃饮、归脾汤,或四味回阳饮之类,加固涩等剂主之……肝肾阳气亏败……宜右归饮、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甚者,以四维散之类主之。或加固涩为佐亦可,或用《集要》四神丸,或八味地黄丸去泽泻亦可用……凡睡中遗溺者,……宜大菟丝子丸、家韭子丸、五子丸、缩泉丸之类主之。凡因恐惧辄遗者……宜大补元煎、归脾汤、五君子煎之类主之……有热客肾部而遗尿者……午前小剂补中益气加黑山栀;午后大剂生料六味丸加五味子……夏月暑病遗尿者,白虎加人参汤……有先因病淋,服利药太多,致溺不禁者,补中益气稍佐熟附子。……咳而遗溺,属膀胱,茯苓甘草汤;不应,五苓散。小儿胎中受冷遗尿,一味补骨脂,炒研,临卧红酒调服,即不遗。”
张氏认为人以阳为生,阳难得而易失,既失而难复,所以在其《景岳全书》一书中,多主张以温补为主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也体现在“遗溺”的治疗原则之中,不过张景岳的补益范围更加广泛,除了肾与膀胱,还包括了肺与脾,尤其补中益气汤等方剂的运用,为后世指引了更广阔的空间。
清代医家林佩琴也支持并续延了张景岳的治遗溺之法,在其《类证治裁·闭癃遗溺论治篇》中写到:“大抵遗溺失禁,由肺肾膀胱气虚。肺虚,补中益气汤加五味、牡蛎。肾虚,菟丝子散。膀胱虚,固脬丸。夹寒,家韭子丸。夹热,白薇散。滑脱,秘元丹、牡蛎丸。命火衰,右归饮、巩堤丸。……心气不足,下及肝肾而然,宜归脾汤或五君子煎。下元亏损,固精丸。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
年纪大了,水龙头关不住啦!
综合汇总古人们的治遗经验,简而言之,当以温补为主,固涩为辅,夹热者,兼以清热,伤神者,兼补心气。温补之法之中,又以补益肺脾肾为重,补肺脾者,补中益气汤多用;补肾者,八味肾气丸、右归饮之类;固涩之法之中,缩泉丸、金樱子、桑螵蛸、菟丝子、五味子之类最为常用。补中益气汤、八味肾气丸、缩泉丸是笔者治疗该病的最常用中药方剂,我们继续来分解。
补中益气汤一方,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本方由人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甘草、当归八味药组成,笔者查阅了现行教材,其主治范围包括:“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独独未提及尿失禁一证的治疗。但从临床实践来看,该方与补肾方剂何用,效果非常理想,这也与张景岳等大贤的治疗思路相合。补中益气汤主治中气下陷之证,月经过多属中气下陷,子宫脱垂属中气下陷,大便失禁属中气下陷,小便不禁,又何尝不是呢?本方之中,参芪量宜大,柴麻量宜轻,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从《黄帝内经》时代开始,“肾气虚寒,膀胱失约”就一直被认为是“遗溺”的基本病机,温补是根本大法,八味肾气丸是笔者最常用的温补肾阳方剂。八味肾气丸又名肾气丸,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肾气丸既能治疗小便不利,也能治疗小便过多,因为二者皆可因肾阳不足引起。《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中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肾气丸由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 牡丹皮、桂枝、附子组成,当治疗小便不利时,原方应用即可,但如果是治疗小便过多或尿失禁时,就需要把淡渗的药物(泽泻、茯苓)去掉方可,并且桂枝、附子的量不宜过大,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大家试想一下,能够引起尿失禁,肾阳已经不是简单的不足,而算得上是亏损了,先天之本肾元的亏损,要想快速修复绝非易事,阴中求阳是一法,小剂量的辛热缓图是另外一法。《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大家可以联想一下,我们生火做饭,需要火炬引火吗?一根火柴足以,在北京跟诊刘宁老师学习时,刘老师的温阳方剂中川附子甚至只用一克,效果同样斐然。
关不住门,是因为你们太虚了
如果说补中益气汤、八味肾气丸是固本,那缩泉丸、金樱子、桑螵蛸、菟丝子、五味子之类的固涩之剂就算得上是治标了,与前者相合,就是标准的标本同治之法了。缩泉丸出自宋代医家·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主要功效为:温肾祛寒,缩尿止遗。虽然缩泉丸归类于固涩剂,但他可不全是单纯的治标之剂,甚至可以说是补剂。方中主药益智仁具有固精缩便的功效,与山药为伍,也可温补脾肾,除此之外,辅以乌药调气散寒,又可除膀胱与肾间冷气,三药相合,药性皆温,可治肾气虚寒所致的小便频数,小儿遗尿,小便自遗或不禁等症,妥妥的一个温补之剂。
中医治病,不仅有药,还有针和灸。《素问·骨空论》中云:“督脉生疾………女子为不孕、癃痔、遗溺”;《灵枢·本输篇》中云:“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从《黄帝内经》中可以看出,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有疾,则容易产生“遗溺”。针对“遗溺”的治疗,针刺治疗常以“金针王乐亭”的 “督脉十三针”、“老十针”以及“俞募穴”等为切入点,督脉十三穴: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募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章门等;背俞穴:脾俞、肾俞、膀胱俞等,这些都是临床常用的选择穴位,几组穴位交替运用,行间断毫火针点刺,并加温电针留针刺激,对于尿失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阳虚”要“温补”,艾灸很重要,艾灸哪里呢?《黄帝内经》中云:“人身之阴阳者,背为阳,腹为阴……”,循行于人体背部的是人体两条阳气最充盛的经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中云:“督脉者,……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明确提出督脉与肾经和膀胱经是相合的,肾为元阳之根,太阳为巨阳,除了与这两大巨头联姻外,督脉还与人体诸阳经均有交会,如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相会于大椎穴;阳维脉与督脉交会于风府、哑门穴,所以督脉又称为“阳脉之海”,总督人体一身之阳气,温补阳气,就要从督脉入手。以督脉为基的督灸,再加上作用于 “神阙穴”之上的“脐灸”,对于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极佳。
尿失禁常可因肺、脾、肾、三焦、膀胱等不同脏腑的虚损所致,亦有虚实寒热之别,属临床难治之证。中医治病,要想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除了准确的辩证施治外,充分运用各种治疗手段联合作战,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尿失禁如此,其他诸证亦如此。
作者简介
宋国政
宋国政,副主任中医师,山东省名中医称号最年轻获得者,曾先后到北京东直门医院等十一家医院进修学习,以独立作者身份获得国家专利5项,发表国家级学术论文9篇及医学科普类文章数百篇,参编著作3部,临床中采用“多种针具、手法、中药”为一体的中医保守加微创综合疗法,对头颈肩腰腿痛、痛风、椎间盘突出、骨性关节炎、足跟痛、网球肘、腱鞘炎、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痛经、面瘫、三叉神经痛等多种急慢性疼痛类及内外科杂证具有了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