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红霞专栏1·庐山游记
最早知道庐山还是堂弟的名字引起的。堂弟叫“侧峰”,我曾问过叔叔,“侧峰”取于苏东坡游庐山时写的《题西林壁》一诗中的两字。说到此,叔若有所思的吟诵了起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年幼的我从此得知,在中国大地上有座庐山,一座让古人不识其“真面目”的名山。
长大后,由于对庐山的好奇,零打碎敲地猎到一点关于庐山的知识,越加想登一下庐山,看看庐山的真面目。去年秋分时节,终于有了上庐山的机会。汽车从西安出发沿沪陕高速转福银高速公路,经武汉、黄石到达黄梅,最后跨过九江大桥,来到庐山山麓。一路上从导游对庐山的介绍中,得知庐山山体呈椭圆形,鸟瞰若巨鲸,面积约三百平方公里,绵延九十余座山峰,展现出俊秀、挺拔的气势,是颇值一游的佳境。
傍晚时分,车子“跃上葱茏四百旋”来到海拔一千多米的牯岭街。这时暮色浓重,气温剧降,顿觉寒栗,真是“高处不胜寒”,不少人忙于添衣。面对迷雾涌动,一片混沌,心里暗想,乍一登山,便是山岚袭人,雾气朦胧,何以观山阅岭,品味自然?
次日大清早,我在街上晨练,迎面走来一老翁,手执孤剑,不时舞弄。我恭问老翁,昨晚为何有这般大雾?老翁告诉我,此街有“云中都市”之称。因自然地理缘故,街市常在云雾之中,时而被云海托起,时而被浓雾重裹,时而被轻纱遮盖。楼台亭榭若隐若现,宛如天山城郭。老翁一番文绉绉的话语,驱散了我心中“迷雾”。
等到秋阳渐生,在这山中之街信步游览,眼前是一片绿树红花,穿行其间,如入诗入画,令人心旷神怡。漫步“花径”,便见竹林、荷花池、小溪、白亭,以及白居易草堂,此堂虽为后人新建,却也保留了当年“五架三间”、“两室四牖”、“草顶泥墙”的原始风貌,故游人驻足在此较多。“花径”源自白居易《咏大林寺桃花》一诗。当年白居易被贬谪,只因直言相谏,得罪权贵。花径的小路踏上去真令人心沉意重,不经意间,想起了古今均有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之人,白居易则不然,宁可肝胆相照而丢官,也不奉承屈辱而得志,实在可敬可佩。在花径公园的西侧是天桥。从天桥边的崖上俯视,底下是万丈深渊,极为险惊。相传元末,朱元璋曾兵败于此,落得个前无近路,后有追兵的狼狈境地,正在慌不择路时,一条金龙从天而降,横卧于两岸,即刻化作石桥一座,这才绝路逢生。此说已蒙上神话色彩,聊作饭后谈资。不过明太祖率兵大战鄱阳湖,确有史料记载。
沿天桥小径前行,没多久就到了锦绣谷。因这里四时花开灿若锦绣,故而得名。当地人介绍,谷中最珍贵的花卉名叫瑞香。《本草纲目》有记载:僧人比丘昼寝于锦绣谷,梦中闻异香扑鼻,至醒后四处寻找,始发现是此花袭人,故名睡香。后人取吉祥之意,更名瑞香,可惜现在很难寻觅它的踪影了。无奈之中只好欣赏千岩争秀、峭壁千寻的锦绣谷了。偶见一岩石伸出山道,表面有几方大,举足登之,向西远眺,唯见天空中云海茫茫,霞光万道;山下阡陌纵横,田园碧绿,真是一幅难得的风景画。
游途虽然疲惫,但庐山的景致十分诱人,所以游兴正酣。一到含鄱口的含鄱亭,积目鄱阳湖,便见点点渔帆、闪闪银浪,湖水共长天一色。当地人说:“每当皓月当空,倩影朦胧,奇峰错列,似乎明月伸手可揽,嫦娥呼之欲出。”虽不乏想象之成分,但也道出了含鄱口的景致有多美妙。庐山的云雾是含鄱口所孕育,初时只隐隐现出一条淡淡的飘沙,慢慢由淡变浓,形成裹要素带,随后素带化为数段,渐渐聚成団絮,变为朵朵白云,腾空轻扬而去。我特别喜欢这个地方,伫立良久,思绪也仿佛随着朵朵白云在庐山飘来飘去,让人流连忘返。
最累人的是游三叠泉,因山路崎岖,必须跌宕跛行。一路上可见山壁石隙,尽为泉水所滋润,这山仿佛是空的,满是琼浆玉液,山石峭壁包不住,就溢了出来,就连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也被泉水冲洗得圆润光滑。那天,烈日当空,稍行一程,便汗流浃背。因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的传言,众人遂鼓足勇气,前行不止。一到山顶,顿觉豁然开朗,三叠泉果真名不虚传,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玉摧水,下级如玉龙走潭,每级各有特色,连成一体,又形成了抛珠溅玉,喷雷奔雪的宏伟气势,真不愧为庐山第一奇观。能够饱此眼福,一路的疲惫也就消失了。
离开庐山心里颇不宁静。庐山究竟是何面目呢?顿感三言两语实难说清。不过要说两天来的最大感受,不能不感到庐山浑厚凝重,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同时她又多姿多彩,是多侧面、多方位、多层次的集合。山固然如此,那么人呢?忽然又想到堂弟的名字,个中包涵的意思就显而易见了。
作者简介:史红霞,生于1988年,陕西西安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陕西作协会员。2008年始发作品,曾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新民晚报》《陕西日报》《人民文学》《星星诗刊》等发表作品100多篇,现为《丝路情》杂志主编。
编审:真 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