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你聊聊,有关死亡的三件事。


这是属于我们的时间,就我和你。


佛家所言的众生平等,托赖死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实。

无论富贵贫穷,英俊貌丑,睿智浅薄,最终一般无二,不过是几尺棺木,一抔黄土。

如果死亡,不能算作终点,那么至少也是一个休止符,昭示着一个人,此生的一次谢幕。

而在台上表演的这一段时间,所谓活着,却人人自有不同。

各自蹉跎,各有因果。

有人住高楼,有人居棚物,有人陷泥淖,有人望星空。

或者像亦舒《叹息桥》里引述的:

「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堕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

但死亡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始终凝视着我们,当然,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凝视着它。

在许多文明之中,在日常生活之中,对死亡的谈论是一种「禁忌」 ,仿佛它是一种狰狞的存在,这背后潜藏的,正是大多数人对死亡的态度——讳莫如深。

这实在有些掩耳盗铃的意思。

世界千疮百孔, 然而我们依然渴望活着。

活着,就能享受日月恩泽,雨露滋养,就能感受爱恨,品味悲欢。

活着,一切才有其或明朗或朦胧的意义。

但也正因为死亡这个大前提, 使得活着本身的价值凸显出来。

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死亡做出最终裁决的人世间,会是怎样的扰攘喧哗,混乱无序。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正视的一项课题——正视别人的死亡、正视至亲的死亡,正视自己的死亡

像是死亡的三张脸,幽幽地悬在我们头顶,将我们注视凝望。

没有一项是容易事,但没有一项不需要我们亲自上阵,隐忍接受。

所谓逼上梁山者,唯「别」 而已矣。

*面对别人的死*

紧跟着《朝花夕誓》的震荡,又遇到《我想吃掉你的胰脏》的忧伤。

忧伤的是,电影里的男孩子如此孤僻而孤独——自己选择的孤独,旁人施加的孤独,孤独加上孤独,连篇累牍,积重难返。

被身边人孤立,甚至是讨伐和鄙夷,只是借助一本一本书来搭建自己的寂寞城堡。

他自己走不出去,别人也闯不进来。

除了那个在医院碰到的,胰脏出了毛病的女孩子,他们的相识,源于一本日记,里面记录了女孩儿在死亡到来之前,内心的细碎情绪。

令人意外的是,文字里并没有那种伤春悲秋,怨天尤人的控诉与悲哀, 而是例如,在死之前我想做的事情的清单,以及和男孩子一起「约会」的点点滴滴。

她是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她也知道,这本日记将在她死去之后,作为她和他之前,唯一的牵记,所以她不能让那种遗憾和沉痛蔓延,而是刻意封存,只为留下那些皎洁晶莹的部分。

虽然她常常在图书馆大呼小叫,虽然她有时行事乖张,令人摸不着头脑,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是她出现的地方,空气里仿佛都洋溢着一种温馨与明朗。

这正是男孩儿身上,最缺乏的部分。

在女孩儿的感召之下,男孩儿学会了敞开心扉,去接受别人的亲近、关心,甚至是爱意。

女孩儿最后被人刺杀,死亡的时间因此提前,男孩儿在女孩儿家痛哭一场。

他的世界,她只来过一阵子,却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他们一起吃甜品和烤肉、坐电车去看海、在医院外的空地看盛大绚烂的烟火……

她离开了,她也没有离开,因为她彻底活在了他的灵魂深处,拖着他一步步走出故步自封的泥沼。

死亡的沉重,在结尾男孩儿向女孩儿生前的挚友主动提出成为朋友的请求处仿佛戛然而止。

如果换一个人,得知别人命不久矣,是否还会愿意与之成为朋友,甚至发展恋情?

毕竟,我们曾经有过多少投入,在失去的时候不多不少,甚至变本加厉都会成为负担,压迫住我们的身心。

没有一个成年人不会懂得及时止损的必要与好处,经营一份事业如是,经营一段感情亦如是。

但男孩儿坦然接受,当然这样说未免粉饰太平,因为与其说他是坦然, 不如说他是冷漠。

他不是怀疑她死期将至的真实性, 他只是不痛不痒地茫然,既是因为性格里的冷淡与孤僻,也是因为对于陌生人的死,我们可能都做不到真的多么伤筋动骨。

只有在这段关系渐渐延展深入以后,我们才能真的懂得,失去究竟之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那种凛冽与钝重,才会渐渐凸显出来。

不正是女孩儿最喜欢的书——《小王子》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那句话所揭示的道理吗?

「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费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

也正因为这份投入,死亡才会成为真相, 而不是「传闻」。

我们终究无法改变宿命的安排,只能选择不要轻易忘记,这是对已逝之人最大的尊重与怜惜。

当然,如果像电影里的男孩子那样,渐渐地活成了她最美好的样子,那么一切相守的时光,终归没有错付。

*面对至亲的死*

朱天心的《漫游者》,像是一篇悠长孤清的,措辞华美幽邃的悼文,寄托着她对德高望重的父亲,最深切的哀思。

虽然因为「大珠小珠落玉盘」 的词句、古今中外诸多典故的堆砌,难免会让人时时产生失重迷乱之感。

事实上,这种叫人「目眩神迷」 的才华,不仅仅在她身上,在她姐姐朱天文身上,一样绚烂得锐不可当。

透过那韵律十足,意味幽邃的字字句句,你已经能够知道,作家深不可测的学养与识见。

但是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种残忍,因为它会彻底赤裸地烘托出他们的无知和浅薄来(包括我在内)。

当然,古人也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而后君子

但这其中的尺度,该如何拿捏,从来都是百转千回,叫人为伊消得人憔悴。

君子之名,也是着实太过清高隆重了些。

对于一个人,对于一本书而言,都是如此。

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从字里行间,捕捉到朱天心对于父亲乘鹤西去这件事实的「不愿接受、不能接受」。

对于张三李四的死我们都难免心生一丝缥缈的恻隐,何况是对于生己养己的父亲。

父亲给予我们生命,陪伴我们成长,用他毕生积累的处世智慧来打磨雕琢我们的灵魂,使得我们可以成长为一个堂堂正正,有礼有节的人。 

父亲的死,无异于人生忽然出现了一条深不可测的沟壑峡谷,退无可退。

夸张地说,它甚至带走了一个人部分的生命力,让人失去了最后的依傍,却也正因如此,才真正能够推促自己长出飞越高山峡谷的翅膀。

即便开始飞得趔趄,但终究我们会得善于运用自己的双翅,学会逆风而行,因为别无选择。

这是成长最关键的一个隘口。

无论是目不识丁的粗汉野夫,还是满腹经纶的才女作家,究其根本,都是一样。

所以在龙应台、安妮宝贝,还有朱天心的笔下,我们读到的,是一样倏忽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空落与彷徨。

虽然心理学上俄狄浦斯情结大行其道,仿佛人人都有弑父心理,但也恰如其分地反证了,父亲始终是那个宛如一座山一般的人,无论是形,还是意。

即使到死,他还是会巍然屹立在精神世界里,岿然不动。

何况,朱天心的父亲,还是有才有德的著名作家朱西宁

他的身上,带着时代的阵痛,也染上了个人的凄怆。

他的作品, 没能写完,他应得的功与名,也有所缺憾。

他的学生,失意时候,常事左右,得意时候,冷眼旁观。

所以朱天心对父亲的哀悼里,更有对某种程度上的父亲的怀才不遇的怜悯与悲愤,对这个世道人心不古,人情冷暖的哀悼——

是对文学的哀悼,也是对这个不尽完美的时代的哀悼。

对个人的追思掺杂了时代的遗憾,这份作品就理所当然地凸显出了它的质感。

甚至用磅礴来形容,也不觉得为难。

所以唐诺才会对这本书如此盛赞,写出了那样淋漓洒落、情真意切的长序。

然而死亡,已经将一切盖棺定论,至少对于死者而言,所谓良知,所谓道德,所谓风骨,也只有存世之人才能缅怀,才能效忠, 才能歌颂。

此时的朱天心,既是朱西宁的爱女,为父亲的死伤感,且鸣不平,却又不是,因为像朱西宁这样的人,在这浮名浪荡,沆瀣蹉跎的尘世,何其多。

正因为这股子威风凛凛的大气,寻常读者就很难从中得到多少「惺惺相惜」 的安慰,很难无比真切妥帖地去在她的文字里寄托自己的愁思。

但追根溯源,她也不过只是一个女人而已,她也不过只是一个女儿而已。

父亲逝去,骨血依然留存在我们肉身里面,或者说,一种文明的符印还在暗暗地呢喃,仿佛自人生的有限里忽然抵达了无限。

所以有时候,对于中国人无比重视的宗族血脉情结,我时而觉得动容和可怜,怜爱的怜。

他会静静躺在我们的一呼一吸,一冷一热之间,等到我们落叶归根,回到土壤的那天,再死一遍。

所以我们还有什么好惊怕的,有没有耶稣带我们穿越死亡的荫谷,我们都不至于惊怕。

*面对自己的死亡*

如果不是因为那封诊断报告,他怎么会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救无可救?

他有着一个为人敬仰的职业——教师,他在学校里受人欢迎——因为他从不刻板,他在家里也算一个好儿子、好哥哥、好丈夫,虽然夫妻之间的感情,仿佛渐渐冷淡,但这不是许多婚姻的常态吗?并不意味着就是穷途末路。

他的穷途末路是,他已经癌症晚期。

面对生死,他纵有多么不愿接受,依然还是选择了承受。

但是他没有浑浑噩噩,凄凄惨惨戚戚地,等着死亡的镰刀画下那最后的一声咔嚓,而是做出了一个堪称勇敢的决定。

在这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他选择了「出发」,去寻找许多年前他教过的那些学生,去看看他们的改变,变得更好,还是更差,他们对于人生的看法,变得更成熟睿智,还是迷茫悲观。

这就意味着,他需要穿梭跨越美国的各大洲,并且由于病体的缘故,他还需要克服比寻常人更多的磨难与挫折。

之于一些人而言,这仿佛是一种作秀,甚至是他的家人,都不一定能够百分百赞同,他们有他们的顾虑和考量,如果留在这里无济于事的话,旅途颠簸只可能让情况更加糟糕。

但是下定了决心,他就只顾着风雨兼程。

他在网上发布自己的需求与动态,因此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扶持,他在旅途中遇到了善意和关怀,当然也有刻骨的寂寞与疼痛。

虽然偶尔也会自我怀疑,但他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他为死亡描述了另一种可能。

他不能因此获得解脱,但在最后那一刻,他必然会少一些遗憾,多一分平和。

这本书叫《一个人最后的清单》,它教会我们的是,去正视自己的内在,郑重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想法,每一种欲望,诚恳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然后敢于去追求,哪怕明天就是世界末日。

哪怕是选择电影《搜索》里高圆圆扮演的叶蓝秋那种,奢侈享受的方式,租一辆豪车,去郊外兜风,订高档宾馆,在里面发呆,或者一掷千金请一个保镖,哪怕他其实名不副实,至多充当了寂寞时候有个人陪的「点缀」。

死亡让一切变得无足轻重,一如朱天心在《漫游者》里说的,在死亡面前,我们其实没有那么多需要考虑的

死亡让世界,让人心,让自己忽然变得异乎寻常的开朗纯粹起来。

还需要什么冠冕堂皇,还计较什么魑魅魍魉,趁着这最后的稀薄时光,不知所畏地爱自己才最要紧。

至少今天,你不用因为委屈自己而感到抱歉。

而对于每一个尚存世间,安然无恙的我们而言,最应该从中获得启发的,是对于时光的尊重。

珍重每一寸时光,就是珍重每一段生命。

珍重时光,不是盯着闹钟,炯炯有神,对它的每一秒失去而泣涕涟涟,叹息不止,是站起来,执着勇敢地追求,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那么至少闭上眼睛的那一刻,我们能够多一分坦然地说,这一生,我终究为自己活过,哪怕只是一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