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上热搜:我想说,陈铭输得真不冤!

新一季的奇葩说如期举行,托德老师其实也是奇葩说的粉丝啊,几乎每季都会看。

这一期一开场,如晶和陈铭的交锋,就迅速燃爆全场,第二天的热搜直冲榜首。

那么他们俩到底辩了个什么?

他们的辩题是这样的👇:

孩子的作业太多总是写到半夜,

我该不该跟老师理论?

陈铭认为应该找,而颜如晶认为不应该,两人辩论得很精彩,节目你们可以去看一下。

这里,我们不聊节目,要讨论的,是陈铭说的一个观点。

在如今孩子普遍做作业到深夜的情况下,他的观点,你们听了又该焦虑了。

他说:

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学习到半夜?因为学习到半夜孩子容易困,一个人如果老在困的时候学习,未来你一学习就困。

他还引用了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巴普洛夫的狗,摇铃铛吃东西流口水,摇铃铛吃东西流口水,最后摇铃铛不吃东西也流口水。

根据这个逻辑,陈铭得出一个结论:

孩子学习深夜就困,学习深夜就困,之后学习不是深夜也困,条件反射的刺激场形成了。

这个观点一出,全场惊呼太有道理了,陈铭的票数蹭蹭往上涨。

乍一听是不是觉得很有道理?

但细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个简单粗暴的类比充满着漏洞

一起来推敲推敲。

较真的育儿分析如下

陈铭关于「巴普诺夫的狗」的实验描述虽然极其简单,但是没有错误。👍

我再用稍微专业一点的知识解释一下这个实验。

在这个实验当中,其实涉及了4个事项:摇铃铛、肉、看到肉流口水、听到铃响流口水。

这4个事项,在心理学中都是“有名有姓”的:

  • 摇铃铛——条件刺激

  • 肉——无条件刺激

  • 看见肉流口水——无条件反应

  • 没有肉只有听见铃响就流口水——条件反应

这个实验要成功,必须要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第一,在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应之间必须要有无条件刺激,也就是说必须要有吃肉这一无条件刺激,并且吃肉就一定会出现流口水;

第二,条件刺激必须出现在无条件刺激之前或者是同时出现,也就是说摇铃铛必须先于肉之前出现,至少是要跟肉同时出现;

第三,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应这个过程,反向也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如果多次摇铃铛,肉不再出现,那么慢慢狗发现上当了,也就不会有流口水的情况出现了,我们称之为反应消退。

ok,看到这里

你们可以停下来花点时间消化下

好,分析清楚了巴普诺夫的狗的实验之后,我们再来对照陈铭提出的论点:

学习深夜就困。

回答下我以下4个问题,按照陈铭的分析,深夜学习这个情景中:

什么是条件刺激?

什么无条件刺激?

什么是无条件反应?

什么是条件反应?

答案是:这个情景中,学习是条件刺激,深夜是无条件刺激,困就是深夜导致的无条件反应,多次训练后就会产生条件反应:一看见学习就犯困。

发现了吗?

这个类比有问题!

最大的问题出现在哪?

深夜并不是困的「无条件刺激」!

深夜你可以打一通宵游戏不困,你看一通宵小说不困,你打一通宵牌不困。

再往早了说,婴儿刚生下的时候,并不是只有深夜才睡,他白天也睡,晚上也睡。既然深夜不是无条件刺激,那么它就不会形成条件反应,也就是一学习就犯困。

再退一万步来讲,即便这个实验引用恰当,但根据巴普诺夫的狗实验的第三个条件,反向形成:当你慢慢长大,不在深夜学习时,一看见学习就犯困的条件反应就会自动消退了。

你现在学习犯困,和你童年做作业到深夜没什么关系。

所以,别把什么错都归咎为童年了,好吗?

学习动力从哪里来?

听到这,会举一反三的家长们可能会问:

托德老师,虽然陈铭的实验引用不恰当,但我是否可以把巴普诺夫的狗的实验原理,应用在孩子学习的其他方面呢?

比如:孩子热爱玩具,那么为了让他在学习和喜爱之间建立条件反应,只要他学习我就给他买玩具,这样不就可以让他爱上学习了吗!

能这样推导的家长我非常欣赏你的思考能力啊!

但是我并不推荐你这样做,因为这种方式其实就是典型的“萝卜加大棒”的教育方式。

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很多科学验证了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它能产生一定效果,但却无法让孩子保持对学习长久与持续的热爱,就像巴普诺夫的狗一样,当摇铃铛不再给它肉时,他也不会再流口水了。

对于人类是如何学习成长的,科学家们从未停止过探究的脚步。在巴普诺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之后,又涌现了大量更加科学和前沿的理论,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论、积极心理学等等。

那么到目前为止,在心理学界真正认可的,能够保持人类持续学习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自我奖赏

也就是说,做这件事情本身已经让我获得了足够的愉悦,做这件事情本身对于来说就是一种奖赏。这个人就会长久持续地,不需要外部刺激的做下去。

最后,我想用陈铭老师的金句来结尾:

你们未来漫长的人生当中,有无数个一捧起书就困的午后、清晨或者傍晚,不怪你们,都怪那些童年不正确的激励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