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狐骀山
为古地名
作山名者为"狐骀山"或为"狐台山",在滕县东南十五里,一说二十里,今南沙河镇东北部与木石镇西北部交界处的一座山。里数皆以滕县城距离此山的位置而定,一或以原汉代至隋代间的蕃县城位置而定,一或以原唐代所建旧滕县城位置而定。山前有明鲁庄王墓陵;
作地名者为目台[yi]亭",秦汉"目夷亭"所在区域 ,也即是今天木石镇所辖的主体地域。近代史学家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言"滕东有木台,亦即墨胎。"此即指今木石。可见今木石得名来自其西境的狐台山。
春秋邾地,在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二十里,《左传襄公四年》臧纥救缯侵邾,败于狐骀,《杜注》"狐骀邾地,鲁国蕃县东南有目台亭。"
折叠编辑本段木石得名
明版《滕县志 山川志》载:城东南十五里曰狐台山,一名目台山。山戴石如灰堆状,兴云即雨。俗呼省台字,遂讹为湖山。又曰壶山者,皆非也。按鲁襄公四年,邾人、莒人伐缯(又作鄫)、鲁臧讫救缯,侵邾败于狐台。杜预注云:"鲁国蕃县东南有狐台山是也。又有目台[yi]亭。今山南头名木石者,疑亦目台之讹也。通志亦误。" 《滕县志》所载之狐骀山,又名目台山。可见狐骀山即是狐台山。
《滕县志 古迹志 》载"鲁庄王墓在狐台山上"。狐台山南麓有鲁庄王墓,确此。
清《读史方舆纪要 卷三十二 兖州府 滕县》载"狐骀山,县东南二十里。《左传》:襄四年,臧纥侵邾,败于狐骀。哀二十七年,越子使后庸言邾田封于骀上。杜预曰:蕃县东南有狐骀亭,亭因山以名也。"
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的主笔、邑人王特选在其《 艺文志 古迹杂咏》中写道:"狐台山下目夷亭,近接木时一壁青。曾阅春秋见蛮触,雨余犹带戟鋋腥。"其又解释道:"目夷亭在狐台山下,又有木时村,台音颐也。'狐台'见《春秋 襄公四年》。" 即狐台山东为古基层行政建制目夷亭,在今木石村附近。(参见古代的基层行政单位"乡里亭"制。)
在山东省滕州市木石镇驻地木石村,北十里许有虎山,虎山为落凤山向北的余脉,虎山东南附近有龙山、寨山、中顶山等诸多小山;镇驻地正西北十里许有狐台山,简称狐山,山之北有吉山,之东有桃山、团山(志载“蚕母山”),之南有薄山、长山、丰山、黄山、岗山、白山等诸山组成断断续续的二龙山脉。
狐台山和虎山相隔桃山,东西相对,二者也相距十余华里。曾有不少朋友混淆它们的名称,大约有古目夷国-“仙源城”在虎山西麓(今虎山水库西岸附近),而认为“虎山”就是“狐台山”。实际上,它们是有区别的。
“虎山”在历史上名气不是多大,或是“虖佁丘君戈”之“虖佁丘”。
“狐台山”则不然,史志多次提及它。
“狐台山”,该如何的读?
狐台山就是《春秋》、《左传》所载及的古地名“狐骀山”
"狐台山",即是"目台山"。 也就是《滕县志 山川志》有所记载大名鼎鼎的“狐台山”。
其实狐台上是一个在历史上记载相当古老的山名,其名也体现了一种古老的气息,李江恩译注的许慎之《说文解字译注》对于该字的解释道:
“台,yi说也。从口,(yi)声。(与之切)
【译】即喜悦,后写作怡。形声字,口为形符,喜悦必形语言;为声符。
【按】今臺、薹、颱简化作台,读台tai.”
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在木石镇(木石,即目夷)西十五里处“狐台山”和薄山附近,曾发现一个铭字"目夷戈"。
万历二十四年于慎行编《兖州府志》记载:“皇明鲁庄王园,在县(滕县)城东南二十里狐台山麓,俗谓壶山是也。”
明版《滕县志山川志》还记载道:“城东南十五里曰狐台山,一名目台山。山戴石如灰堆状,兴云即雨。俗呼省台字,遂讹为湖山。又曰壶山者,皆非也。按鲁襄公四年,邾人、莒人伐缯(又作鄫)、鲁臧讫救缯,侵邾败于狐台。杜预注云:'鲁国蕃县东南有狐台山是也。又有目台[yi]亭。今山南头名木石者,疑亦目台之讹也。通志亦误。’”
“百度百科”也如此引用“狐骀 春秋邾地,在今山东滕县东南二十里,《左传襄公四年》臧纥救甑侵邾,败于狐骀,《杜注》狐骀邾地,鲁国蕃县东南有目台亭,《滕县志》狐骀山,一名目台。”
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古迹志 墓》载“鲁庄王墓在狐台山上”。狐台山西麓有上营村,为明王墓陵护卫营所在地。“狐”时讹作“湖”,盖明王墓讲究山水,避“狐妖之气”,所以该版志书的“艺文志”有一篇《修湖山陵成记》记载“湖山,去兖百五十里许,离滕县约二十里东南,极秀丽。可观龙蟠虎踞,草木森郁,左右前后,居氓稠密。” “碑在三官庙,庙在狐山西麓之西,当东入孔道,庙东南数十步,村名狐山营。康熙四十四年碑以为鲁王葬妃于此,为守营教尉驻兵所,故曰'营’。” “山环其东西北三面,南开一面与山口对,形势开敞,北依狐骀,东窥蟠龙,南望落凤。王所谓“龙盘虎踞者也。”
2001年版的《滕州地图》海拔327米的“狐山”,新版百度地图也作"狐山"。
可见,“狐山”非“虎山”,前者即木石镇西北方向的“狐台山”,后者在木石镇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