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太阳轮,为何有五个轮齿,《说苑》这本书破解古蜀国的谜团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太阳轮上,有五个代表着光芒的特殊轮齿,它们的存在一直让专家感到困惑。直到后来,才有考古学家查阅古籍,从记载上破解了其中的秘密。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畔,其整体分布面积为12平方千米,距今约有3000——5000年的历史,是古蜀国人创建的文明,也是迄今为止在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涵最丰富的遗址。正是三星堆遗址的出土,让我国考古界夯实了长江流域同样能孕育文明的结论。
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众多,包括金器、玉器、骨器、陶器等,但从数量与质量上而言,青铜器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首屈一指。三星堆青铜器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包括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青铜面具等,但最具有神秘感的文物仍是青铜太阳轮。
青铜太阳轮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共有6件,其中的一件直径达到了85厘米,其形状如同车轮一般,但也有人将其戏称为“方向盘”。此时一个问题突然出现在众人面前,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太阳轮形状如此特殊,那么它的用途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考古专家们一时众说纷纭,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所谓的“太阳轮”,其实就是古蜀人使用的车轮,它们虽然大小不同,但其本身不属于同一辆车。
还有人认为,“太阳轮”很可能是一种特殊形制的盾牌,用以抵挡刀剑的攻击。但是该说法很快便被推翻,理由是盾牌不可能呈镂空状,毕竟盾牌是实用器,不能因为美观而将实用价值丢在一边。当然,考古界一直还流传着“火炬说”与“法器说”,但其解释理由都颇为生硬,难以形成有效的说服力,因而被学界所排斥。
考古专家们在发现“青铜太阳轮”后,一直坚定地认为,太阳轮一定与太阳有关,因为其外表形状与贴金的颜色来看,它与太阳绝对脱离不了干系,二者之间存在极大的趋同性,由此专家们也对其加以推断,认为太阳轮的出现可能与古蜀国人的太阳崇拜有关。
太阳崇拜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早在新石器时代,太阳崇拜便已经形成。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太阳鸟形象,以及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双鸟负日”骨雕和“双鸟朝阳”牙雕,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方鼎有呈旋转状的太阳纹等等,都是古代先民太阳崇拜的真实写照。世界文明的起源国家也都存在着太阳崇拜的因子,印度、埃及、希腊、玛雅文化以及中国,都曾一度认为自己是太阳的子民,对太阳的崇拜也达到了极致的顶峰。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观察太阳只能通过肉眼,而太阳在肉眼中呈现的状态,却是散发着光芒的轮形体,其外层还有一周圆形的晕眩。正是在此种形状的启发下,古蜀人才会将其心目中的太阳具象化,并制作出一个散发着太阳光芒的轮形体。
考古专家还提到,古蜀人制作太阳轮形器的目的,极有可能其将其放在神庙中进行供奉,并将其作为祭祀的工具。但无论古蜀人制作太阳轮的初衷如何,在当时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能够将一个圆形平均分成五个等分,实在是令人惊诧,由此也能证明,在当时的情况之下,人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数理概念。
此时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既然古蜀人能将太阳轮平均分成五个等分,那么其五根太阳齿究竟代表着什么意思?为了揭开这个谜团,考古专家们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并成功从汉代刘向的《中找到答案。其中记载曰“延颈奋翼,五光备举,光兴八风,气降时雨,此谓凤像”,此段文字记载详细阐述了“金乌”的飞翔场景,其实也是在神话的基础上阐释了太阳东升西落时的壮观景象。其中的“五光备举”,其实正是说明太阳能发出五色光彩,暗合太阳轮五个向外散发的轮齿。
与此同时,南朝时期的文学家江淹也在《丽色赋》中写道:“五光徘徊,十色陆离”,构成了现代“五光十色”的成语,用于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颜色光彩鲜艳多色之意。由此可见,“五光”与太阳轮“五齿”相对应,只是后者是一种实物,难以被虚拟化而已,如此才会以“五齿”替代,其本身绝非古蜀人独创。
三星堆出土的众多文物,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都能与华夏文明构成联系,正因如此,三星堆文明也被称为是华夏文明的分支,是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三星堆出土文物全记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天地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