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丨中国人自己的感恩节
今日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寒食》诗,是唐代诗人韩翃最知名的作品之一。
因着这首诗,人们记住一个古老的节日:寒食。一千年过去了,寒食几乎被大家遗忘了。
寒食节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两天。在古时,寒食节是重要的节日。
寒食节是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
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春秋时期,“禁火节”成了“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文公的名臣介子推。
在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
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寒食节,正值春天,天朗气清,春和景明,是踏青游玩的好时节。
蹴鞠、荡秋千、踏青、咏诗,在这一天,古人尽享春日风光。此时的热烈欢快不输清明和上巳。王维曾作诗咏叹: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寒 食
唐·杜甫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寒食节时,杜甫想家了
远离家乡的杜甫走在乡村小路上,
轻烟冉冉,日色晖晖,地处偏僻,
这里没有一个好友,真叫人悲伤。
每一个飘泊在外的人,
逢节气,必会心念故乡。
千百年,莫不如此。
寒食节的本意,
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是对大自然的感恩,
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为没有火的存在,
人类将长期处于寒冷的环境中生活,
而火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若不对其心存敬畏之心,
带来的将是失去生命的代价
当然不管往事如何,人总要活着,
活着,就对未来生活有所向往,
所以古人在这个时候通过灭火、取新火的方式,
并举办很多的祭祀活动,
来鼓励人类向着美好的明天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