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连载(315)《颜渊篇》第22章,“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xiàn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ɡāo yáo),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原文朗读】

【注释】

樊迟:名须,字子迟,比孔子小36岁,孔子晚年的学生。樊迟名字中有个“迟”字,人如其名,反应迟钝,说话鲁莽。但他刻苦学习,不懂就问,在孔子死后继承孔子兴办私学,终成一代大家,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中的重要人物。樊迟在《论语》中的出镜率很高,因为樊迟可以代表我们大部分普通人。

:完全透彻地明白。

乡(xiànɡ):通“向”,过去,从前。此处是刚才的意思。

皋陶(ɡāo yáo):舜帝的贤臣,掌刑狱之事。

:疏远,离去。

:商汤王,商朝的开国天子。

伊尹:商汤王的贤相。

【白话翻译】

樊迟问:“如何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如何是知?”孔子说:“知人。”樊迟似懂非懂,没有完全听明白。孔子又开导他说:“举用正直的人,加在那些枉曲的人之上,也能使枉曲的人变正直了。”

樊迟退出来后,又去见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请问如何是知,老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话是什么意思呀?”子夏说:“这句话的涵义多么丰富啊!譬如说,舜有了天下,从众人中选拔了一个皋陶(gāo yáo)来举用他,那些不仁的人便都远去了。商汤王有了天下,从众人中选拔了一个伊尹来举用他,那些不仁的人也都远去了。

【解读】
1、要完全读懂本章,需要有一个整体思路,还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千百年来,对本章的解读都不甚明了,大多数学者基本上是从字面上翻译这段话,导致读者也是囫囵吞枣。

要正确理解本段话,就要梳理清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句话的意思。其次,樊迟问“知”,孔子为什么答非所问?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来回答他。第三,为什么还用樊迟做模特。

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举直错诸枉”这句话在论语中出现过两次,在《为政篇第二》中,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既然在《为政篇》中出现过,由此可见,“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句话主要说的是为政之道。是用加工木器作比喻,把直的东西放到弯曲的东西上面,弯曲的东西就自然变直了。

引申到为政之道上,就是说选拔举用正直的人,把他们置于那些枉曲的人之上,也能使枉曲的人变正直了。这就叫知人善任,也是后世三国诸葛亮所说的“亲贤臣,远小人”,这样一来,官场和整个社会的风气就大大改善了。

3、樊迟问的是“知”,孔子为什么答非所问?而用“知人”和“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来回答他。

在本章中,樊迟首先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这一层很好理解。樊迟接着问什么是“知”,孔子先回答说“知人”,樊迟没听明白。孔子接着解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就更加糊涂了。

不仅樊迟当时没听明白,两千多年来,我们后世之人也没有几个人弄明白。为什么呀,因为孔子回答的“知”似乎与樊迟提问的“知”风马牛不相及。

什么是“知”?就是知晓知道明白,在实施“克己复礼”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疑惑困惑。在本篇的第10章,子张已经问过如何“崇德辨惑”;在上一章中,樊迟也问如何“崇德修慝辨惑”。在樊迟的眼中,“知”应该就是“辨惑”。可能樊迟对老师之前的回答不甚明了,所以他便再一次问老师什么是“知”,可是孔子这次却回答说“知就是知人”,一下子从个人修养跳到了为政之道上,难怪樊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

我们再看一看,樊迟之前还多次问过老师什么是“仁和知”,在《雍也篇第六》中,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在下一篇《子路篇第十三》中,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虽然反应比较迟钝,但他却非常勤奋刻苦,一直在求进步,所以孔子也就不厌其烦地启发他,并一步步拔高他。在之前,樊迟屡次问“仁”和“知”,孔子都是从个人修养方面告诉他。这一次,樊迟继续提问,孔子觉得可以从为政之道上启发他了,就巧妙地把“知”与“知人”联系起来。

看到樊迟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孔子接着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把“知人”细化成“知人善任”的为政之道。看到樊迟还是云里雾里,孔子就不再往下说了,让他自己去慢慢琢磨慢慢领悟。

樊迟退出来后,看见了子夏,他知道子夏肯定能领悟老师的话,便向子夏请教。子夏果然聪颖过人博学多闻,就用舜帝和商汤的“知人善任”解释给他听。当年的舜帝选拔举用皋陶,商汤王选拔举用伊尹,整个官场和社会的风气一下子就扭转了。

论语的编撰者们为什么这么排序,显然是煞费苦心。在本篇的第1章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仁”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和最高境界,颜渊又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所以孔子就从根本上全面告诉颜渊什么是“仁”。但大多数弟子和我们普通人没有颜渊那样的天赋和勤奋,所以在本篇的其余章节中,一步步地降低要求和标准。第2章“仲弓问仁”,第3章“司马牛问仁”,第4章“司马牛问君子”,第5章“司马牛问忧”,第6章“子张问明”,第7章“子贡问政”,第8章“棘子成问质和文”,第9章“哀公问政”,第10章“子张问崇德辨惑”,第11章“齐景公问政”,第12章和第13章论述诉讼中的辨惑,第14章“子张问政”,第15章孔子论述如何才能彻底“辨惑”,第16章孔子指出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第17章“季康子问政”,第18章季康子“患盗”,第19章“季康子问杀伐之道”,第20章“子张问达”,上一章第21章“樊迟问崇德修慝辨惑”,到了本章,还是樊迟“问仁和问知”。

论语的编撰者们之所以将《颜渊篇第十二》这样排序,就是告诉我们,在“克己复礼为仁”的修养过程中,要达到仁的最高境界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同的人其修身养德的途径也是不一样的,况且还会遇到很多困惑,所以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来。

4、为什么还用樊迟做模特。

在整个《论语》中,共出现7次“问仁”,樊迟占了3次。共两次“问知”,全是樊迟来问。

为什么论语的编撰者们给了樊迟这么多的出场机会,主要是因为樊迟的素质和天赋与我们普通人差不多。孔子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教诲樊迟,也是看中了樊迟的勤奋和坚持,这就给了我们后世普通人极大的信心。

  • 关注公众号“把经典还给老百姓”,跟着张武忠老师学习《论语》、《道德经》、《周易》等国学经典。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