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李鸿章告诫:中国想强大此国是隐患,数年后果然应验

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既有碌碌无为混日子的庸臣,也有亦正亦邪、功过参半的能臣干吏。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位高权重的大臣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剂治国良方,可惜却都没能挽救奄奄一息的大清朝。李鸿章作为三人中最具影响力的晚清名臣,可以说是一个功过参半的历史人物。

他曾作为却明朝的总理大臣,和西方列强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多达5个不平等条约。

100多年前,他曾告诫过后人,中国若想强大此国是隐患,数年后果然应验,但却背上了历史罪人的骂名。

第一、倭寇之乱,必须防患

李鸿章可以称得上清朝的三朝元老,他比道光皇帝小两岁,并于1847年成为道光朝的进士,但此时的满清王朝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下,早已不复当年的繁荣。

可以说至此之后清朝江河日下,活了78岁的李鸿章,亲眼目睹了从道光帝到光绪帝三朝的惨象,他想要做治世能臣,但现实却很骨感。

早年间他曾随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后来因战功擢升至直隶总督,并受命组建淮军、办理洋务、创立北洋水师,此时的李鸿章可谓春风得意,但北洋水师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输得一败涂地,他的噩梦也就此开始。

中日甲午战争以日本获胜而告终,列强们的算盘打得非常好,既然打败了清朝水师,那么就要让清朝赔款、割地。

李鸿章作为清朝特使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至此之后他成为了汉奸、卖国贼的代言人。在这里并非要为李鸿章正名,只是觉着他作为满清的签字特使,肯定有很多的无奈和心酸。

签订《马关条约》之后,李鸿章深深地意识到了倭寇之患的严重性,故此曾告诫当时的清朝官员,中国如果想摆脱被侵略的地位,要想重新成为强国就必须要防患日本。

事实证明他的告诫不仅非常中肯,而且也一语中的。因为在他死后的44年中,日本从未停止对中国侵略。

现在回过头来再想一想,李鸿章在100多年前提出的告诫,仿佛依然在耳畔萦绕。日本作为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曾对我国造成过难以弥补的伤害。

第二、错误估计日本实力

早在明朝时期倭寇就屡次犯我边境,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屡次打败倭寇并平定了倭寇之乱。

但是到了清朝时倭寇又卷土重来,怪只怪清朝统治者和官员,错误地估计了倭寇的实力,认为龟缩于海岛上的倭寇,根本掀不起大风大浪,所以便放松了对倭寇的防范意识。

直到日本吸纳和学习了西方技术之后,迅速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并制造出了飞机大炮之时,清朝人的天朝上国梦才被敲碎。

尤其是明治维新的巨大成功,让日本成为了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对外扩展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距离日本最近的中国。

虽然当时并没有占到太大的便宜,但日本人却并未放弃侵略扩展的国策,于是将矛头指向了朝鲜半岛。

由于朝鲜实在是太弱小了,在日本面前根本不堪一击,于是不得不派人前往明朝请求支持,慈禧太后听闻这个消息后,专门派出一支队伍支援朝鲜,但却遭到了李鸿章的反对。

他奉劝光绪帝千万不要这样做,因为日本早已经今非昔比了,可是政治经验较少的光绪帝却一意孤行,在慈禧的支持下发兵朝鲜,并和日本人在朝鲜半岛打得昏天暗地。

只不过已经开始使用先进武器的日本军队,从战争刚一开始就占据了绝对优势,可见李鸿章的预判一点都没错。

第三、预判能力极强的李鸿章

虽然李鸿章屡次劝谏光绪帝,当年轻气盛的光绪帝却认为,李鸿章的建议未免太过于谨慎,所以并没有听他的告诫而是一意孤行。

虽然李鸿章早已看透了日本这个小国家的实力,并且也做到了为人臣子的本分,最后只能听天命、尽人事了。

战争的结果清朝军队被日军打败,知道决策错误的光绪帝,由于无计可施只能问计于李鸿章。此时的李鸿章也没有良策,但却告诉了光绪帝一条重要的底线,那就是无论如何不能割地。

但事情的结局,却是光绪帝并未采纳李鸿章的建议,最终同意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结 语

在评判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最好能够将他放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中,李鸿章作为晚清“中兴四将”之一,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阻止历史车轮滚滚前行。

虽然最后几乎所有丧权辱国的“条约”,几乎都能看到李鸿章的名字,但他也只能无奈地一声长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