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的城市,神造的乡村(二)

引言

中国古代乡村,为什么是为“神”而建的?源于乡村的建筑理念和空间资源分布,以及“天地君亲师”信仰。中国古人为什么信仰天地?因为天地最讲诚信,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不由生发敬畏和感恩,便产生“天地信仰”;天地信仰的依据是天人感应理论,不是迷信,而是超前的科学,需要用量子力学解读。

本文长度3195,建议阅读10分钟

作者:张孝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视频时长18分钟
视频文字整理 
听完各组交流,真的看来,在大家心目中,乡村的美已留存不多。所以,乡村究竟“美”到什么程度?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大家一定要先搞清楚,我们古老的乡村是怎么建出来的?谁建的乡村?我给它一个定义:“神造的乡村,人造的城市”。
大家说,“神”和“人”,哪个厉害?(同学们回答:神)。
所以,今天的城市能不能超过咱们古老的乡村?(回答:不能)。
但是,今天的城市人不这么想,我们今天的大部分中国人不这么想,他们想的是城市才美,城市才是让生活更美好的地方。而“乡村”怎么样?不美。
所以说,这个问题大家不要小看。我们今天误读了古老文明给我们留下的古老的乡村。
乡村是什么?
我给我们的乡村写了一副对联:“藏万世文明之码,解千年兴衰之谜”,横批是“乡村有乾坤”。“乡村有乾坤,事关天下事”。
首先,今天上午只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乡村是神造的?而城市是人造的?
我们可能许多人不相信,今天的城市建筑的理念是要把城市建成最适宜人居的地方。如果一位市长有这个理念,老百姓会觉得这个市长很好,关心人。
但是,如果用这种理念来建设我们的乡村,这个标准就低了。大家要知道,我们古老的乡村在她成长建设的过程中,首先不是为活着的人而建的,不是为我们人而建的,而是为“神”而建的。
有人会说,不可能,怎么是为神而建的乡村?
其实,在1949年之前,在我们古代的乡村,每一个家庭的中堂都供奉着五个字:天地君亲师。
“中堂”,大家知道吗?家里有三间房子,中间的那一间就叫“堂屋”,在北方的屋子,是坐北朝南的房子叫做“堂”,在坐北朝南的堂屋的中间、风水最好的地方叫做“中堂”。
“中堂大人”是指坐在正位上。所以,家里风水最好的空间是要让“天地君亲师”居住。
为什么是“天地君亲师”
同学们要知道,“天地君亲师”这5个字,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
我一直讲,中华民族是没有统一宗教的国家,但是是有统一信仰的民族。我们的信仰是理性的,是没有迷信的信仰。我们的信仰排在第一位,是对天地的敬重和感恩的信仰。
但是,“天地”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是赋予神的意义的,但又不迷信于神。因为从伏羲演八卦,到黄帝为人间制定国家的法律,类似于制定人间的规则,一直到炎帝给我们制定农业规则,发现五谷。
大家知道,四书五经中有一本书叫《尚书》。在《尚书》中,尧禅让位置给舜,舜上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先任命官员。
你们知道中国古代人先任命什么干部吗?我们今天先任命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等部长,中国古代先任命四个官员,哪四个官员呢?东西南北中。任命官员,观察天象。
我们中国古代的官员,四千年前是观天象的,也才有了4000年前中国最早的日历和太阳历。
为什么“太阳历”又演变成了“阴历”?
如果让所有人每天看着太阳去记时间,大家想一想好不好管?不好管。但是老祖宗发现月亮周期性的“阴晴圆缺”。
所以,可以把原先一个需要专家专职的能够知道天时的这一件事,变成了每一个老百姓不需要文字,看着月亮就能够知道天气变化和24节气的变化。因此,我们才把太阳历变成了阴历。
你看,我们的中国古人,多关心老百姓。
我给大家讲的是,中国古人对天地的信仰,是因为发现天地的运行规律。
我们认识了规律以后,给我们带来了物质财富,使我们对生命有了觉悟,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够一个轮回,一年又是一年,是因为我们对天地的观象。
我们也发现天地还有她的“德性”。
老子的《道德经》怎么来的?“道”就是天地运行规律,“德”是什么呢?
“道生之德畜之”。这句话怎么解读?为什么“修道要修德”?
所以说,不修德,不能得到道。

《论语》有一句话叫“巧言令色,鲜矣仁”。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今天社会的教育最喜欢“巧言令色”,巧言令色平时用的是大脑的小聪明,是知识,而人是发自于内心,讲的是智慧,这是巧言令色掩盖不了的。
所以,给大家讲的是,中国古代对天地的敬畏是由于有“悟性思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发现了宇宙的秘密、宇宙的能量,这是(人与天地的)共鸣,让我们开慧,让我们修身,让我们养身,给我们提供物质和能量信息的源头。
而且,老祖宗也发现,对“天地规律”的感悟和认识,我们必须有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去认识天地,并和天地之间发生连接。
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什么呢?就是今天所有宗教都讲的第一件事:“信”。
大家想想,在这个世界上最讲究诚信的是谁?是天地。
老祖宗发现,一年四季,没有哪一天,太阳早晨是不起来的,而且一分一秒也没有差过。
她多么地讲诚信,每天按时来,到了秋天就是秋天,到了冬天就是冬天。
上万年时间,至少中华民族发现太阳变化规律,到今天为止,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她就作为一个楷模和诚信者,用她的能量滋养着我们。
我们对这件事信不信仰?信仰她。
什么叫“信仰”?是她做得好,既然楷模做的这样好,我们对她的诚信,应该有所敬畏,应该对她有爱(用今天话来讲)。
那么,这样一种心情,就是所有的宗教都必须有的,什么样的心情?敬畏心、感恩心。如果没有这种心情,你没法得到天地的滋养,也没法和天地感通。
天人感应理论,为什么不是迷信?
在人类社会有三种关系:一种是物质关系,物和物的关系;一种是人和物的关系,再者是人和人的关系,或者叫生命和生命的关系。
“物和物的关系”应该怎么沟通?牛顿力学、物理学研究这个关系;物和物的牛顿力学最经典的表述是什么?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在今天的西方科学中,人和物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人对“客体”怎么认识?今天西方的心理学讲的是刺激反应,它们的关系是牛顿力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主动与被被动关系,这叫反应。“人和人的关系”是感应关系。
感应反应和作用,有什么区别?
两个人打拳击,这叫做作用和反作用。一人打到另外一人身上,这是反作用会疼这叫反应。
再比如,相互掐一下。你是不是我掐之后才有反应?不动没有反应,这叫做反应。
“感应”是什么?
感应不需要手掐一下,多远的距离都可以感应。比如“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是通过掐儿子,然后感应到了吗?有物质作用力了吗?是用什么发生作用的?他们的关系叫“感应学”。
中国古人这些年来研究的,是21世纪现代的生命科学、现代的物理学、现代的心理学没有研究的一个巨大的领域——感应理论。
而这个问题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我们叫它“天人感应”。
大家想一想,两个人要有感应,它的前提是什么?首先要“信”。
比如说,谈过恋爱的青年人,谈恋爱的感觉是心与心之间有感应,而感应的前提是相互之间有“信”。
先有“信”,才有“敬”。夫妻两人间的关系,如果最后吵架吵到没有敬畏了,心里边的感应也就消失,关闭了。
因此,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理论,不是迷信。“天人感应理论”需要量子力学才能够解读。比如量子力学、量子纠缠等,超越空间和时间。
所以,在人的身体中,你的肌肉感知可以是作用和反作用; 用枪打仗,是刺激反应;而中国古代不研究这些,而研究的是闭着眼睛,一眨眼就有感应了。
综上,我讲了这么多,是要告诉大家:中国古代对天地的信仰,依据“天人感应”建立,要用现代科学理论解读,而不是一种迷信。

  拓展  

2018年3月24日  《CCTV1开讲啦》

张孝德:新时代,我们该如何读懂乡村?

文字整理:潘婷 滔小小

校对排版、视频剪辑:种子班滔小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