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为观止,苏州名列中国第一的“特产”,竟然是两院院士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有名的旅游景点数不胜数。随意走在大街小巷就能偶遇一座故居,或是园林建筑,祠堂,城隍庙等等。位于人民路2075号公共文化中心内的苏州名人馆,是一处免费参观的场馆。馆内展示的448位姑苏先贤,是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精彩实证。在这里,不由地让人叹为观止:这个真的厉害,苏州名列中国第一的“特产”竟然是两院院士。

苏州名人馆建筑面积2368平方米,展陈面积1500平方米,2012年4月10日建成开放。分为九个展厅:序厅、概述厅、先秦至宋元厅、明代厅、清代厅、民国至新中国厅以及状元宰相厅和院士厅,展现了苏州448位历史名人、状元宰相和两院院士的风采和主要事迹。名人馆的展陈充分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现苏州名人风采和主要事迹。过去的科举时代,苏州的状元人数为47人,而现代苏州的科技精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的人数为117人,他们都是苏州的骄傲。

走进苏州名人馆,吴文化特有的气息就扑面而来。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入选苏州名人馆的苏州历史名人中有吴地始祖泰伯、仲雍,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夫差,三国时吴王孙权,“六朝四大家”中的陆探微、张僧繇,以及南朝时编著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的顾野王,唐朝时书法家“草圣”张旭、“塑圣”杨惠之,北宋名相范仲淹,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明代大学士王鏊和“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通俗文学代表冯梦龙,以及被称为“蒯鲁班”的香山帮匠人鼻祖蒯祥。清代史学家顾炎武,虞山诗派领袖钱谦益以及苏州“贵潘”一族代表大学士潘世恩及其孙潘祖荫。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章太炎,退隐苏州的民国元老李根源,近代曲学大师吴梅,南社创办人柳亚子、陈去病,以及被称为苏州文化界三老的程小青、范烟桥和周瘦鹃等。

苏州名人馆的声光技术叫人眼界大开,特别是各种触摸屏的互动设备,更是给受众有了深入了解名人的可能。概述厅中的U形LED大屏以动态翻转方式集中呈现苏州四百多位名人的画像,极具视觉冲击力;清代厅中则运用了超大环幕大屏及全息成像技术立体动态呈现《姑苏繁华图》中的阊门附近的一段画面,并将数位清代名人植入到繁华图的场景中,观众点击激活前方魔幻玻璃上的感应按钮后,人物便会从繁华图中逐渐走出,来到观众面前,现代技术的运用巧妙地跨越过去与今天的时空阻隔;在专题厅中,三座汉白玉牌坊与多媒体互动技术结合为观众打造了一个体验区:当观众穿越牌坊时,与科举文化相关的趣味试题就会在脚下一一呈现,虚拟的“赶考”问答体验“状元之路”。整体展陈充分展示出苏州味道,并大胆创新,融知识性、欣赏性、教育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

现代苏州的科技精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的人数为117人。根据这一特点,苏州名人馆特设了厅“院士专题厅”,因为他们是苏州的骄傲。全国一共有近一亿科技工作者,但目前“两院”相加,也一共只有1637名(中国科学院780名、中国工程院857名,均不含外籍院士)。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普通人心中,“两院院士”都是一个无比光荣的称号。在仰望这些学界泰斗的同时,很少有人关注过,中国“出产”两院院士最多的城市是哪里?答案是苏州,苏州籍院士数量长期以来位列全国第一。

为什么是苏州?明代文学家归有光说:“吴为人才渊薮,文学之盛,甲于天下”。首先当然是经济。苏州历来风物雄丽,富庶繁华,明代,苏州一带手工业的繁荣,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明洪武中期,苏州府以占中国1/90的耕地负担了中国1/10的税粮,超过浙江全省,这就为文教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是学习风气浓厚。苏州自北宋范仲淹办府学始,兴学育材,开东南风气之先,各地纷纷建立书院、社学、义塾和私塾,教育兴盛,出现了诗学家沈德潜、经学大师钱大昕、改良家冯桂芬之流的文化名人。千百年间,崇文风尚,至今不衰。再次家族影响,诗礼传家。苏州有许多的名门望族,他们为了家族利益,建起了藏书楼,鼓励子孙发愤苦读,家族内也是互相传授学习方法,相互促进,自然是弦歌不断,文脉流传。

中国完备的官人制度的科举从唐代开始大行于世,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下诏废止。科举考试共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殿试第一甲第一名进士称为状元。据记载,自唐代以来,全国历代共考出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15名,其中苏州地区出了47名状元,历代考中进士的多达2700多人。因此有“海潮过昆山,苏州出状元”的说法。

在清代人的笔记中,曾记载学者汪琬宴客于府,一帮文人聊天,各自夸耀家乡的特产。广东人说我们特产象牙犀角,陕西人说我们特产狐裘皮毡,山东人说我们特产山珍海味,湖北人说我们特产优质木材……汪琬则默默不言,于是大家揶揄道:“苏州自号天下名郡,钝翁先生是苏州人,怎么会不知道苏州的特产呢?”汪琬一本正经地说道:“苏州特产极少,只有两样东西。”众人忙问哪两样,汪琬一板一眼地说:“一是梨园子弟。”苏州自古戏曲繁盛,名家不少,众人听了抚掌称是,并急忙追问另一样是什么。汪琬故意不说,愈是这样众人愈是问得急,汪琬慢吞吞地说道:“状元也”。众人听罢,结舌而散。

【作者】王成,中国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总领队,中国探险家俱乐部人文领域特别顾问。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