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府志》中的“九河故道碣石”
《河间府志》中的“九河故道碣石”
(刘玉文)
河北省河间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局长田国福田国福先生编著的《河间遗韵》(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3-12-01)《河间遗韵》中录有明朝遗民学者彭孙贻(约1615-1673)《茗斋集》中的一组“河间诗”,其中一首题为【河间行.九河故道】:
神禹河荒古迹存,乱流踏月犯黄昏。
残星没水低平野,苦雾开林出远村。
碣石山川青兖合,钩盘沙碛白沟浑。
只今瓠子年年决,沉壁何时动至尊。
【百度/河间吧】(http://tieba.baidu.com/f?kz=336013408)
“九河故道考”栏目中也录有这首诗。
彭孙贻(约公元1615-1673),字仲谋,一字羿仁,号茗斋,又号管葛山人,明末贡生。明末太仆寺卿彭期生(字观我)次子,彭期生,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崇祯初,任济南知府,累迁湖西兵备佥事,驻吉安。吉安失守,走赣州。清顺治三年(1646),八月,清兵破赣州城,大义凛然,自缢于官署,彭孙贻的两个弟弟也都同时殉国。明亡后,因国仇家恨不与清廷合作,拒绝仕途,清廷因此对他“吹索百端”,肆行迫害,而被迫 “轻装北上,巡览名胜,凭吊陵寝,作诗数百篇”,以“解群疑”(谢国桢:《明清笔记丛谈》第255—256页 中华书局1960年版)。著作有《茗斋集》、《平寇志》、《山中闻见录》等。据有关资料介绍,对于河间、九河故道,“明瞻社创始人孙彭贻也曾有过考证”。
彭孙贻的这首诗题名“河间行.九河故道”,诗中还提到“禹迹”、“钩盘”、“碣石”,并引用汉武帝“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卒塞瓠子”“复禹旧迹”(《史记.河渠书》)的故事,希望统治者关心黄河治理,在此不诠释诗的艺术主题思想。但就诗中还提到“禹迹”、“钩盘”、“碣石”,可以断定,彭孙贻所说的“碣石”就是九河碣石,即《禹贡》碣石。无疑,彭孙贻认为《禹贡》中所说的“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是指古黄河至于碣石入于海,即“河之入海乃在碣石”。而不是燕山山脉入于海的“支之尽也”。
关于碣石的位置,也显然定位于河间府附近的九河入海口范围之内。
据《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河间府部/汇考】
(http://hi.baidu.com/hjfz/blog/item/ecff6e9b02111bb7c9eaf49c.html)载:“《河間府山川考》:庆云县: 碣石 又名马峪山(按,即马谷山),古属无棣,今析海丰。”
明、清时的海丰县,即今山东无棣县。毋庸置疑,《河间府山川考》所记载的“海丰碣石”,就是今无棣碣石。也就是彭孙贻诗中提到的九河故道碣石。此碣石就是位于九河故道的“渤碣”,不可能在辽西滦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