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团聚日,家风传承时
文/月月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还记得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文化偏至论》,其中有一句这样写道:“生存两间,角逐列国,首在立人,立人而凡事举。”
在鲁迅看来,“立人”是“兴国”的前提,他那振聋发聩的文字无论是放置在当时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中国,还是现在已然实现经济腾飞的中国,都一样启迪人心。
然而,“立人”又该从哪里立起呢?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然家是人生旅途的起点,那么“立人”自然要从良好的家风着手。
家风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还记得2016年,央视的一档节目——《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一经播出,就引发了公众的热议。
“富二代”说家风是“不啃老不坑爹”,香港影星说家风就是“国比家大”,还有小孩说家风就是“我爸每天打我一次”。央视记者在问路人,而电视机前的我们则在问自己。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必须回到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答案。因为“家风”一词,早已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只不过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渐渐为人们所遗忘。
到传统文化中寻找家风,我们才能顺遂时不忘形,逆境时不怯懦,因为家风不仅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更是我们行走世间的底气所在。
01
曾氏家风——勤
晚清时期的曾国藩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中兴能臣,而曾国藩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功业方面,更在教育子女方面。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曾纪鸿,后代子孙曾宝荪、曾约农都学有所成,成龙成凤。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建设了曾氏家风,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代代相传。
曾氏家风的核心,就在于一个“勤”字上。这与曾国藩本人的经历有关。曾国藩是个笨人,考个最末等的秀才,都考了七次才通过。但曾国藩没有因为“笨”而止步不前,反而是越笨越勤勉。
曾国藩读书的方法极简单,就是读不懂上句不读下句,完成不了一天的学习任务,就不睡觉。当官以后,曾国藩依旧保持着天天读书的习惯,还要求自己每天在日记里“三省吾身”,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他去世的前一天。
在教育子孙方面,曾国藩也首推一个“勤”字。他虽然位极人臣,但却长期以来坚持给子女写信,帮他们批改诗文。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后人说“曾家无一是废人”,六代子孙兴旺了百年。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曾国藩所立的以“勤”为主的家风,融进了每个子孙的血液中,成为了一个家族的品格。
反观今天的人,总是妄想走捷径,博出名,企图用最短的时间赚最多的钱,却忘记了脚踏实地做好手边的每一件事。
好家教,方能立人。
读懂曾国藩的家风就会懂得,生命从来没有捷径,唯一的捷径,就是从一开始就知道生命没有捷径,于是便能勤勉尽责,坚持到底。
02
朱熹家风——正
朱熹不仅是一代大儒,同时也是治家能手,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朱氏家风。而朱氏家风的核心,就在于一个“正”字。
朱熹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他一生生活不幸,幼女夭折,晚年失子,生活相当贫困,甚至到了“其斋舍无以避风雨”的地步。
但即便如此,他却甘之如饴,一概谢绝他人惠赠的财物。他办了很多书院,著书立说,授徒讲学,将自己的理学思想传播到各地,形成了一个有力量和影响力的学派。但他却没有为自己置办任何产业,也没有为家人谋取任何私利。
朱熹在他的《朱子家训》中曾说:“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他并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并不认为一个人非要位极人臣或富可敌国方为成功。
他真正重视的是子孙内心的修正,只要做到“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便是成功的人。
八百多年来,朱熹的后裔已经历经三十多代,子孙遍布华夏各地,朱氏书院也是遍地开花。究其原因,就在于朱熹的率先垂范,使得“清正”二字深深印刻在朱熹子弟的心中。
反观现实生活, “富不过三代”的现象比比皆是,李双江儿子被判刑,成龙儿子吸毒,原因就是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把名利看得太重,从小给子孙一种“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错误观念,却忘记了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清风正气”。
好家训,方可立德。
读懂朱熹的家风就会懂得,“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骨,好的家风,一定能让人在世上行得正,坐得端,立得直。
03
王阳明家风——仁
王阳明是政治家、哲学家也是文学家,后人评价他时这样说道:“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和半个曾国藩。”王阳明能与孔子相提并论,可见他地位之高。
王阳明曾说:“仁,人心也。”他自创的“心学”,不仅是儒家学说合乎逻辑的发展,同时也是其家风的体现。他毕生的学说与家风的核心,就落在了一个“仁”字上。
王阳明曾说:“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也就是说,王阳明所认为的“仁”,就是要有一颗爱心,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保守自己的良知。除此之外,王阳明还宣扬“知行合一”。也就是说,“良知”二字不是说说而已,关键还要践行于行动之中。
数百年后,在2014年浙江绍兴纪念王阳明逝世485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王阳明第十七世孙——已过古稀之年的王书鸿与王书翔出席了会议。
两位在中国自然科学界颇有造诣的老人讲道:“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践行仁义,做贤人。”这样的观点,与数百年前王阳明提及的“科第之事,吾岂敢必于汝,得汝立志向上,则亦有足喜也”。一脉相承。可见百年来,王阳明的家风都如同一盏明灯,成为王氏后裔共同的人生指引。
反观现实生活,道德滑坡事件屡见不鲜,路上老人不敢扶、高铁有座被抢占等事件历历在目。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把目光过多地投向了“技”和“艺”,而忘记了在教会孩子做事之前,要学会做人,而作为成人的我们,也常常被物欲迷惑了双眼,而忘记了曾经的初心。
“吾心自由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王阳明的家风由心开始,告诫我们要师法圣贤,以致良知为人生根本。
好家风,方能立家。
读懂王阳明的家风就会懂得,“仁”是难得的“君子思维”,是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的通行证。好的家风,一定能让人守住初心,从而坦荡通达。
不知不觉,春节已近。春节团聚日,家风传承时。与其在走亲访友中喝得烂醉,或是在三朋五友豪赌中酣畅淋漓,不如静下心来,到传统文化中寻找家风的印记。
所谓“积德之家,必无灾殃”,“家风一破,污秽尽来”,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潜移默化又深远持久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家风,又是一种顽强的坚守,它跨越时空的阻隔,将中华民族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默默传递。
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都能修德行,树“德”风;守法纪,树“廉”风;正己身,树“家”风,让好家风伴随我们新一年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