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荣论治胃病的临证经验
第六节 论治胃病的临证经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脾胃疾病的发病有增加的趋势。由于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活动质量和健康水平,故对脾胃病的研究与防治越来越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
一、治疗胃病的理论基础
胃腑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受纳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整个消化功能的基础。
胃贵乎通降,这是其生理特性之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胃之通降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通降,可以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证,或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脾胃居中,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胃气不降,不仅直接导致中焦不和,影响六腑的通降,甚至影响全身的气机升降,从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
胃腑的另一生理特性是喜润恶燥。所谓“恶燥”,恶其太过之谓。“喜润”,意为喜水之润。故《临证指南医案》曾说“胃喜柔润”,“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胃中津液充足,方能消化水谷,维持其通降下行之性。因为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胃阴每多受伤。所以,在治疗胃病时,要注意保护胃阴,即使必用苦寒泻下之剂,也应中病即止,以祛除实热燥结为度,不可妄施苦寒以免化燥伤阴。
所以,孙老认为,对于胃病的治疗,如胃痛、恶心、呕吐、纳差、胀满、便秘等,除了解外感内伤、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是否兼及其他脏腑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抓住胃的生理特性来治疗,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胃病的症状,需要排除是否是因其他系统疾病而引起,这涉及治疗重点的问题。
二、治疗胃病的方药运用
临床上,对于胃病的治疗,孙老常用自拟方——孙氏健脾和胃方加减治疗。孙氏健脾和胃方以生晒参10g,生北芪10g,紫丹参10g,乌贼骨12g,西砂仁4g为基础用药。
方中“乌贼骨、西砂仁”为孙老治疗胃病的基本药对,可谓是专病专药。在辨证的基础上,往往以此药对加入某味药而成一“三联药组”。如恶寒凉饮食者,加入荜澄茄,成“乌贼骨、西砂仁、荜澄茄”药组;如喜寒凉饮食者,加入瓦楞子,成“乌贼骨、西砂仁、瓦楞子”药组。临证之中,孙老依据此方,灵活辨证加减而组方。如:
胃寒者,加高良姜,稍重者加荜澄茄,再甚者加干姜;
气滞疼痛者,加广橘络、延胡索、炒枳壳,夹血瘀者加田三七;
呃逆嗳气者,加真降香、大腹皮、制川朴;
胃热者,加瓦楞子、蒲公英、金银花;
胃阴不足者,加金石斛、麦门冬、肥玉竹;
食滞者,加焦山楂、焦麦芽、鸡内金等;
不思饮食加谷麦芽、炒白术、大红枣;
便秘者,加火麻仁、郁李仁、润元参,甚者加大黄;
痞格闷胀者,加隔山消、制川朴、大腹皮;
噎膈难受者,加鹅管石、刀豆壳、降真香;
伴有肝气郁结者,加北柴胡、川郁金、制香附;
伴痰浊者,加广陈皮、法半夏;化热者,加淡竹茹;
确诊为胃癌者,则加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品,如蛇舌草、半枝莲、猫爪草、菝葜根、路路通、天葵子等。
三、验案举隅
尤某,女,43岁。2013年5月17日首诊。
胃脘不适5个月。脉细舌淡苔白腻,胃脘不适,不痛,喜热饮,寐差,噩梦纷纭。既往高脂血症病史。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中医诊断:脾胃虚寒、心神失养证。
治法:温补脾胃,养心安神。
处方:
太子参15g 生北芪10g 紫丹参10g
乌贼骨10g 西砂仁4g 高良姜10g
云茯神12g 炒枣仁12g 生龙齿15g
制首乌12g 生甘草5g 龙眼肉10g
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2013年5月31日):脉细稍数,舌淡红苔略黄。服药后,胃脘不适症状消失。寐差。近日感冒,咽痛。
处方:
西洋参10g 生北芪7g 紫丹参10g佩兰叶10g 金银花10g 木蝴蝶10g
云茯神12g 炒枣仁12g 延胡索10g
蒲公英12g 生甘草5g 大生地10g
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