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雁灵:医学人文是医学的灵魂
“一方面,我国的医学科学发展取得了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等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人们对医学的失望和怀疑、对医院和医生的不满与批评却日益增长,这是为什么?”在2017年中国医学人文大会上,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提出的问题,引发现场千余参会者的共鸣与思考。
张雁灵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会长。
1978年毕业于。
曾任总后卫生部部长,正军职。
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张雁灵会长认为,这是因为医疗工作和卫生事业发展中,运用医学人文的规范和引领不够,没有发挥它的主体作用。医学人文是医学的灵魂,是保证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和医务人员健康成长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01
近年来,对于医学人文是什么、开展医学人文干什么、人文和医学的关系如何处理等问题的认识并不到位,人文和医学结合的实践也有差距。
“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医学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不是单纯的技术,伴随它同时产生的是对患者的同情和照顾,是人道主义的关怀。
只有将医疗技术与医学人文融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完美的医疗服务。医疗技术是用于行善还是用于作恶,用于造福人类还是用于伤害人类,取决于医学人文的引导和规范。
正如郎景和院士所说:“没有人文精神的科技是破坏力,医疗技术尤其如此。”
02
医学科学是求真,要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
医学人文是求善,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
如果医学科学技术里缺少了善良,那么要么对人类毫无价值,要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医学科学的属性是一门直接面对人的科学,它既以“人”为研究客体,又以直接服务“人”为主体。因此,医疗工作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对于当前医疗纠纷增多、伤医事件频发等医患之间互不信任的现状,我们应当进行深入反思。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复杂的,但从我们医疗卫生行业自身来说,有些问题值得深思。
一方面,近年来医疗技术日益受到重视,但医学与人之间却渐行渐远,人文精神逐渐被冷落;另一方面,医生职业是高风险高压力的职业,但缺乏来自社会的理解,缺乏来自患者的信任,缺乏来自管理者的人文关怀,这不同程度地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职业精神。
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就是大力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使医学回归应有的人文关怀,才能重拾百姓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理解,增强医务人员自身的职业荣誉感,才能逐步化解医患矛盾,增强医患信任,营造温馨的医疗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可以说,加强医学人文建设,是解决当前医患关系紧张首选的一剂良药。
03
被誉为现代医学之父的威廉·奥斯勒认为:医学的教育过程时刻离不开人文教育。他提出的三部曲是“由病人开始,自病人引申,于病人完成”。这就是以病人为中心。
21世纪以来,全世界科技进步的速度创造了奇迹,但这个奇迹也带来了某些方面的遗憾,即:物质淹没了人性,科技代替了人文。
今天的智能机器人走向了各个领域,但它永远是机器,永远替代不了人。让智能机器代替医生,让医生远离了病人,这将是莫大的悲哀。
走过弯路之后,我们需要校正方向,那就是回归人文。
怎样才能实现医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要靠培养大批既有高水平医学知识技能,又有丰富深厚的人文知识的新型人才来完成。缺少医学人文素养的医生,在行医路上,有可能短时间内走得快,但他一定走不远。
奥斯勒说:“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在这个使命当中,要用心如同用脑。”用“心”,即指要时刻对病人尊重、热忱、关怀和负责任。
我们倡导医学人文,就是要求不能“为医学而医学”,也不是“为人文而人文”,而是通过加强医学人文建设,让医学从实验室中走出来,面向社会;让医学从医院走出来,面向大众;让医学从医生中走出来,面向患者。实现医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让医学成为完整的、完美的科学,成为有深度、有人性的科学。
中国医学人文大会——规模空前的医学人文盛会
由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计委两部门作为指导,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学人文杂志、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正心正举专项基金等机构组织举办的“中国医学人文大会”,于2017年9月在北京召开。
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国家卫计委副主任曾益新等多位领导到会,30名两院院士到会,来自全国的医院院长及相关专家共千人参会,堪称规模空前的一次医学人文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