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养老新探 | 正心正举读“两会”
摘要
文化养老是在充分肯定物质养老基础保障的前提下,在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更加注重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情感慰藉和道德支持的养老理念。这一理念既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了当代人文关怀精神。
文化与养老的关系
有学者对“文化养老”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文化养老是一种能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它是以社会文明与发展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体魄与心态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的养老方式。
文化养老具有广泛性、群体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点,是传统的“物质养老”向更高层次养老方式的进步和发展。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文化关涉两个话题,一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生活。
在中国的传统中,文化和养老关系十分密切。
孝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孝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然而,在当代社会,连接文化和养老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孝道养老。我们需要在文化的层面上来思考老年和养老的出路。
赡养之外,老人更需要人文关怀
自古以来,孝敬老年人与赡养老年人就不完全是一回事。
“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充分说明在关爱和支持老年人的行为中,是存在着层次之分的。
人们对老年人普遍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人到老年,思想和认知都会完全停顿下来。事实上,“老年期仍然是老年人的成长期和发展期,老年人不希望变老,而希望成长”。老年人的发展包括健康的发展、认识的发展、角色的发展、价值的发展。
如果我们将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情感慰藉和道德支持看作是“孝”的本意的话,那么“养”主要展示在物质、经济等行为层面上。
“孝”的表达可以有多种方式,而正如孔子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狗和马都能被饲养,如果不从精神上尊敬和慰藉父母,那又有什么区别呢?
显然,“有孝之养”才能体现出人类的道德进步、人文关怀和文化精神,才能展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文明内涵。
在日本,有一家叫做“蒲公英介护中心”的养老院,被人盛赞为“老人迪士尼”。
这家养老院发明了一种“SEED”币,只要老人积极参加康复训练,或者配合护工工作,就可以获得几百到上千元不等的“SEED”币。比如散步100米,获得100元SEED;自己刮胡子、洗头,也能获得几百元,“赚钱”的方式多种多样。
当攒下一定数量的SEED币后,老人们有很多机会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买喜欢吃的糖果、零食;还可以购买外出行程,扫墓5万SEED,逛街购物12万SEED。
蒲公英养老院以这种独特的创意和激励方式,一改之前沉闷的氛围。当年轻奋斗时的“赚钱、存钱、花钱”模式回归,老人们的激情被瞬间点燃。他们的生活一下子有了目标,重新找到了奋斗的动力。很多之前事事需要照顾的老人,开始主动要求自己做事,理由很简单,因为这样有钱赚;而曾经躺在床上不愿动的老人,也开始坚持每天下床走个500米。
图为日本蒲公英养老院
蒲公英养老院的院长说:“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意愿和选择,平等地帮助每一个人,让他们从心底感到开心幸福,感到对生活的期待以及作为人的价值,这才是真正的看护啊!”
虽然蒲公英养老院的方式有特殊性,不一定适合推广到所有养老院,但其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注重回归人性价值的责任感、变老人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的创新理念,值得我们在发展“文化养老”方面深思和学习。
更新养老理念,重新审视文化养老的价值。我们应在弘扬传统孝文化的根基上,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进而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促进社会安宁与和谐人性,彰显出文化养老的深厚内涵,使老人们的夕阳生活焕发全新价值,呈现如晚霞般的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