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预报

水文预报(hydrological forecast) 根据前期和现实的水文、气象等信息,对未来一定时段内水文情势作出的定性或定量预报。水文预报是应用水文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基本工作和防洪非工程措施,直接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以及工农业生产服务。
  
  预报分类 水文预报按预见期的长短,分为短、中、长期预报。按预报对象分为:1.洪水预报。主要预报暴雨洪水、融雪洪水的洪峰水位(或流量)、洪峰出现时间、洪水涨落过程和洪水总量等。2.枯季径流预报。主要预报枯季径流量、最低水位及其出现时间。3.墒情预报。分析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预报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墒情。4.地下水位预报。分析地下水动态变化,预报地下水蓄量及水位升降等。5.冰情预报。主要预报流凌、封冻、解冻、冰厚、冰坝、开河等多种冰情的发生发展过程。6.融雪径流预报。分析计算融雪产生的总水量及洪水变化过程。7.台风暴潮预报。包括风暴潮增水及最高潮位变化等。8.水质预报。包括水质状况及稀释自净能力的分析计算和预测等。
  
  主要技术途径 由于影响水文情势变化的因素众多,包括从天气、气候、降水到下垫面产流、汇流条件,所以短期水文预报多应用有一定理论基础的经验性方法。如河道洪水预报是根据描述天然河道洪水波运动原理的,圣维南方程,加以简化求解,或建立经验相关,预报下游河道的水情。暴雨径流预报是根据暴雨径流形成原理,通过经验统计关系分析计算其产流和汇流过程,对暴雨形成的洪水过程进行预报。冰情预报是根据热力学和水力学原理,研究大气与水之间热交换作用,探求指标或建立经验相关图进行流凌、封冻、冰厚、解冻等预报。台风暴潮预报是根据气象学、天文学、海洋学、海流动力学理论,分析建立经验方程或模型预报最高潮位,等等。
  
  近30年来,水文预报技术提高很快,对水文现象变化的物理机制进一步的揭露,加强了经验性预报方法的理论基础,提高了预报精度。电子技术的发展也大大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与处理,使以往人工无法实现的分析计算能快速完成。近年除继续研究各类水文预报模型及其参数优化方法外,正在研究发展功能齐全、通用性好、自动化程度高、使用方便的水文预报系统。
  
  中国水文预报简史 公元16世纪中国黄河流域已有比较完整的报汛方式,并对洪水进行观察研究。1573年(明万历元年)在黄河沿程设有驿站,每30km为一站。当发生洪水时,驿吏乘马快速向下游逐站传报水情,日夜不停。当时还发现“凡黄水消长,必有先兆。如水先泡,则方盛,泡先水,则将衰”的规律。这是中国最早的比较直观的水情定性预测。1949年以后,中国从中央到各流域、地区,布设了完整的报汛站网,逐渐开展了多层次的水文情报预报服务。现在全国有近一半的基层水文站发布各地河流或水库的水文预报。1954年长江、淮河特大洪水,1958年黄河中下游特大洪水,1963年海河特大洪水,1981年长江上游和黄河上游特大洪水,水文预报准确及时,为正确作出防汛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此同时,中国水文预报技术也在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理论和方法都有创新和发展。1955年中国水利部水文局编写出版了《洪水预报方法》,1958年和1959年水利电力部水文局先后编写了《枯季径流预报方法》和《河道冰情预报方法》,推动了全国的水文预报工作。此后,在多次全国性水文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或学术讨论会基础上,分期编印出版了论文集。1979年出版的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编的《水文预报方法》,系统总结了有中国特色的经验。为了统一技术标准,提高水文情报预报工作质量,中国水利部从1951年开始制订《水情拍发办法》,并多次修订补充;1985年正式颁发实施《水文情报预报规范》。
  
  参考书目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编,水文预报方法,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
  
  (韩承荣)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3卷/1862页/1990.12/水利电力出版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