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跖跗关节间接固定在高能量Lisfranc损伤中的应用
夏江,李兵,周海超,于涛,俞光荣,杨云峰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同济医院骨科(上海 20006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81472144、31800782)
通信作者:杨云峰
关键词:Lisfranc损伤;高能量损伤;内固定;第3跖跗关节;跖骨间韧带
引用本文:夏江,李兵,周海超, 等. 第三跖跗关节间接固定在高能量Lisfranc损伤中的应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1, 35(4): 426-430. doi: 10.7507/1002-1892.202009066
摘 要
正 文
高能量 Lisfranc 损伤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足部损伤类型,常见于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和重物砸伤。与低能量 Lisfranc 损伤相比,高能量损伤后骨折移位更显著,且多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甚至开放伤[1]。对于此类型损伤,目前治疗理念是坚强固定内侧柱(第 1 跖跗关节)和中间柱(第 2、3 跖跗关节),弹性固定外侧柱(第 4、5 跖跗关节)[2]。为了坚强固定内侧柱及中间柱,术中往往需要充分暴露术野,因此第 1、2 跖跗关节间和第 4 跖骨背侧双切口成为常用手术入路[3]。但很多高能量损伤患者足背软组织条件并不理想,采用足背侧双切口风险较大。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第 3 跖跗关节很少单独脱位,其基底部的跖骨间韧带完全损伤发生率较低,在第 2、4 跖跗关节复位固定后,跖骨间韧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第 3 跖跗关节的稳定[4],因此我们认为如果骰骨不存在明显压缩,无需对第 3 跖跗关节进行固定,进而避免了常规外侧切口。2015年 2 月—2019 年 2 月,我们收治 15 例高能量Lisfranc 损伤,术中坚强固定第 1、2 跖跗关节,弹性固定第 4、5 跖跗关节,第 3 跖跗关节仅作探查,通过固定第 2、4 跖跗关节来间接固定该关节,获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
结 果
本组 13 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6 个月,平均 15.6 个月。术后 1 例切口出现浅表感染,经反复清创、局部皮瓣移位修复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者 VAS 评分为0~3 分,平均 1.1 分;AOFAS 评分为 70~99 分,平均 87.5 分。
影像学复查显示,13 例患者中 12 例(92.31%)跖跗关节达解剖复位;1 例正位 X 线片示距骨第1 跖骨角增大,出现轻度前足外展,但无明显不适。随访期间未发现第 3 跖跗关节复位丢失。末次随访时 6 例复查 CT,其中 2 例第 3 跖跗关节出现自发性融合,另 4 例第 3 跖跗关节间隙仍存在,见图 1。
图 1 患者,女,61 岁,右足高能量 Lisfranc 损伤(Myerson A 型)伴第 2、3 跖骨间韧带损伤 a、b. 术前正位及 45° 斜位 X 线片;c、 d. 急诊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e. 二期内固定术前内侧切口和背侧小切口设计;f~h. 术后 1 周正、侧位以及 45° 斜位 X 线片示跖跗关节复位良好;i、j. 术后 3 个月正位及 45° 斜位 X 线片示第 3 跖跗关节复位未丢失
3
讨 论
高能量 Lisfranc 损伤中,第 3 跖跗关节损伤往往不可避免。根据以往治疗经验,需要对其进行坚强内固定。为了避免关节面损伤,获得更稳定的固定,很多学者倾向于钢板内固定[6-7],但这样就意味着术中需更广泛暴露。目前,Lisfranc 损伤手术中最常用背侧双切口[3],也有学者主张作背侧单一大切口[8],通过不同的软组织窗,暴露并固定第 1~3 跖跗关节。但无论哪一种手术入路,损伤都较大,而且对于高能量损伤,尤其是开放损伤,足背软组织往往不具备广泛暴露的条件。如何在不牺牲固定强度前提下,尽量减少手术创伤,是我们进行本研究的初衷。对于最经典的双切口,其中的外侧切口主要用于复位固定第 3 跖跗关节,并辅助复位外侧柱。如果骰骨无明显压缩或脱位,这个切口可能可以省去。要实现此目的,首先要做到尽可能一期复位。无论是开放还是闭合损伤,如果骨折脱位严重,都有必要急诊复位,并以克氏针初步固定。有研究表明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因骨折脱位而造成的软组织并发症,为二期最终固定创造良好条件[9]。我们认为在初期恰当处理的前提下,外侧柱一般已经复位,若第 3 跖跗关节也无需进行坚强固定,则外侧切口可以省去。
通过回顾临床资料和 Lisfranc 损伤的分型标准[5],我们发现第 3 跖跗关节单独脱位发生率较低,这种现象与跖跗关节的韧带解剖结构有关。早在1997 年就有学者对 Lisfranc 韧带复合体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发现跖骨间韧带强度大于跖侧和背侧韧带,而由于存在强大的跖骨间韧带,第 2-3-4 跖骨基底部也形成一个整体的滑膜关节[4]。也有学者对Lisfranc 韧带复合体的解剖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尽管跖骨间韧带存在多种解剖变异,但第 2、 3 和第 3、4 跖骨间韧带恒定存在[10]。因此,第 3 跖跗关节很少单独骨折脱位,多数情况下都是连同第2 或第 4 跖跗关节一并脱位。本组患者中有 7 例跖骨间韧带完好,其余患者均不同程度合并跖骨间韧带损伤。其中第 2、3 跖骨间韧带损伤者(6 例)明显多于第 3、4 跖骨间韧带损伤者(1 例),这可能与跖跗关节的解剖结构有关,第 2 跖跗关节有明显的榫卯结构,是跖跗关节最稳定的基石,因而在外在暴力作用下,第 2、3 跖骨间韧带损伤的发生可能先于第 2 跖跗关节脱位。但是第 2、3 和第 3、4 跖骨间韧带同时损伤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本组仅 1 例患者出现上述损伤。因此在固定了第 2、4 跖跗关节后,只要第 3 跖骨基底部的跖骨间韧带没有完全损伤,第 3 跖跗关节即可由此获得一定稳定性。有英国学者对上述假说进行了生物力学研究[11],他们在尸体标本上模拟了 Myerson A 型同向性脱位的Lisfranc 损伤模型,并在此模型上进行了模拟固定,结果发现在固定了第 2、4 跖跗关节后,第 3 跖跗关节的背侧移位由切断韧带后未固定时的 3.6 mm 减小到 0.33 mm,与坚强固定后移位距离相比无显著差异,因此他们认为由于跖骨间韧带完整性未被破坏,第 3 跖跗关节无需常规固定。本组 13 例未固定第 3 跖跗关节,随访期间未出现第 3 跖跗关节脱位或再移位现象,提示多数情况下第 3 跖跗关节的稳定性不需要通过坚强内固定来获得。
在一项尸体标本研究中,Ouzounian 等[12]观察了跖跗关节的活动度,发现第 3 跖跗关节在矢状面上跖屈-背伸活动度达到(1.6±1.76)°,在冠状面上旋前-旋后活动度为(2.6±2.89)°。这个活动度常被忽略,实际上与第 2 跖跗关节相比,第 3 跖跗关节的活动度明显更大。临床上,经常出现第 3 跖跗关节跨关节内固定物断裂的情况,而第 2 跖跗关节则很少出现类似状况,这可能与第 3 跖跗关节活动度相对较大有关。有学者主张在术后 3 个月提前取出内固定物,避免出现关节僵硬或内固定物断裂[13]。但再次手术会增加患者痛苦,提高医疗成本。本研究中,我们不对第 3 跖跗关节进行固定,只坚强固定第 1、2 跖跗关节,大大降低了内固定物断裂风险,避免了二期手术取出,最大程度保留了患者跖跗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
此外,本组随访过程中发现 2 例患者第 3 跖跗关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自发性融合,由于未对所有患者常规 CT 检查,尚无法得出确切融合发生率。国外 Nithyananth 等[14]有相似发现,他们对 13 例高能量 Lisfranc 损伤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结果发现患者跖跗关节自发融合率达76.92%(10/13),其中5 例(38.46%)出现了第 3 跖跗关节融合。这可能与高能量损伤后跖跗关节复合体广泛的韧带损伤有关,人体为了再次获得稳定的中足,以关节自发融合方式进行了自我调节。另外,有研究证实跖跗关节损伤后创伤性关节炎发病率很高(71.4%),且症状性关节炎的发生与是否解剖复位无直接关系[15]。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高能量损伤致伤时,跖跗关节软骨也受到了严重损伤,进而发生细胞介导的软骨细胞凋亡,由于跖跗关节本身活动度有限,所以最终关节炎可能发展为关节自发性融合。虽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第 3 跖跗关节自发性融合对预后无显著影响,因此决定 Lisfranc 损伤预后的主要因素还是复位情况,而不是选择何种固定方式[16]。这从另一个方面提示对第 3 跖跗关节行过度坚强固定没有必要,因为如有必要,人体自身会进行“坚强固定”。
综上述,第 3 跖跗关节有跖骨间韧带为其提供额外的稳定性,本组治疗结果与其他文献报道的高能量 Lisfranc 损伤治疗结果相似[14, 17],说明第 3 跖跗关节的稳定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固定邻近跖跗关节来获得,不固定第 3 跖跗关节对于高能量Lisfranc 损伤的治疗结果无明显不良影响,因此术中无需采用背侧双切口,有利于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高能量 Lisfranc 损伤愈合。
参考文献:略
通信作者简介
杨云峰,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同济医院骨科常务副主任,足踝外科主任。SICOT中国部足踝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足踝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足踝外科专委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足踝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医促会骨科分会委员,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足踝外科专委会常委,吴阶平医学基金会青年骨科医师联盟常委,上海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足踝外科专业组副组长,AO Trauma讲师团讲师、Smith Nephew讲师团讲师、Wright讲师团讲师、足踝工坊教育学院讲师,AAOS国际会员、AOFAS国际会员、BMC特约审稿专家。擅长复杂足踝部创伤和畸形的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足踝部生物力学、骨关节炎的相关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第一作者简介
夏江,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同济医院足踝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青年委员;SICOT中国部足踝外科委员兼秘书长;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浦菁荟足踝组副组长;亚太足踝外科医师协会委员。师从著名足踝外科专家俞光荣教授,曾任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手足外科主任。对足踝部复杂创伤,足踝畸形矫形,足病的诊治都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作为访问学者曾赴德国巴伐利亚手足外科中心Rhön-Klinik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创伤中心Mission Hospital进行交流学习。对足踝部生物力学有较深入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
来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