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这些事,你应该知道
(做的笔记,看不懂没关系,文中都有)
这几天过得还好吗?
反正我是有些不好。
因为这几天都没得时间来和朋友们分享了。
此话怎样呢?先吐槽一下某查重网,但愿不要被它发现哈。
最近写论文,洋洋洒洒写了两万字,放到里面一查重(和数据库对比的重复率),我的乖乖,直接就是30%以上,这还了得,超过这个数就毕不了业啊。最可恨的是,很多大家都有着共识或者常用的话语在它里面就要“版权”。举个例子,我在论文中写道“科技创新,是国之大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直接给我标红了,说是没有引用相关的文献,涉嫌抄袭。
你说这我从哪里找引用去,这些语句不都是信手拈来的吗。而且它所给你列出来的文献也不是原作者的啊,而是谁的文章先被它收录,谁就有这句话的“版权”。
所以说啊, 这几天我就在改文字,我去请教了那些重复率非常低的同学,他们嘿嘿一笑,“谁叫你读那么多书呢,脑子被金句装满了吧!”“小语种转换,读不通顺那种稍微改改就行”唉,我还能肿么办呢?那就改呗,于是现在改出来的这篇,相当的不忍直视,我估计重复率应该是降下来了。
所以说,我个人认为这样不合理,越到后面的毕业生,其论文将会越来越难写,因为听说现在这平台在考虑把本科生的论文都收录进去。(后果大家可以自行脑补......)
正文正式开始。
之前在一本书中看见过,说我们的记忆分为几个类型,分别是瞬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同时,人在记忆时,是有一些先后顺序的,也就是有一个过程。
既然有过程,那就意味着“可控”,在记忆时做一些“手脚”,让记忆有利于我们自己。
今天在看高校心理学教材《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在文中,作者刚好提到sensory memory 、working memory、long-term memory ,刚好对应前面的瞬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一下子就把我之前接触的那些激活了。
我就尽量说得直白些,首先我们来看几个概念和过程。
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记忆的: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环节组成的。
然而,这与神经心理学上的定义不一样,他们自己总结了一个信息加工理论,他们认为: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
今天在阅读时,我想到了这样一个疑问:能不能把记忆看成两个过程呢?
1,记的过程。
分块—>重构(排演)—>编码
分别对应chunking,rehearsal,encoding
什么意思呢?把你要记下的东西进行分类,然后和你大脑中已有的认知节点进行重构,然后进行编码存储起来。(本公众号里分享过,感兴趣的朋友去搜关键词“分块”“重构”“编码”等都会出现)
2,忆的过程
编码—>存储—>检索(提取)
分别对应encoding,store,retrieve
首先对你要找的信息进行编码,以便和大脑中的节点相关联系来,然后进行储存关键词,最后用关联词在已有的节点中检索,进而提取出你想到的所有内容。
当然这只是我临时的一些思考,不一定对,但一定有值得借鉴的意义。下面我来举例说明。
人在阅读时,阅读速度的快慢往往根据他本身已有的知识网络有关,已有的知识网络越广,那他的阅读速度也就越快,记得也最牢固。因为阅读的目的都是把刚接受到的新信息放到已有的旧的知识网络里,这样才能让这个“网”更加的密集,节点(相互的交点)也才会越多。
或许读到这里你就明白了,那些经常阅读/思考的人,想问题总是能联想到很多方面,而不至于陷入“简单归因”这一心理学谬误中。
那我们的记忆也是同样的,最常见的一类就是“不用就忘”倾向,不管是技能、身体还是大脑。农村有句话说得很有哲理“锄头不用就要生锈。”
因此,我们的每一次阅读、思考都是在对大脑中的网络节点进行一次梳理和流通,你涉及到的领域越多,你大脑中的网络节点也就越多,这样更不容易导致简单联想、简单归因这些偏差了。
那如果没有这样做,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记忆的“七宗罪”。
一,健忘:“TOT现象”,也就是话到嘴边忘了,这是一种暂时性忘记现象。
二,失神:心不在焉,没有记住该记住的事。
三,空白:阻塞,脑子里努力想找出某一东西,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四,错认:错误归因。
五,暗示:在唤起过去记忆时,因受到某种引导性的问题、评论或建议的影响,而使记忆遭到扭曲,这是近因鲜活效应在诱导。
六,偏颇:这也叫目击者效应。根据自己目前的认知,重新编辑甚至全盘改写以前的经验。赢了是自己能力,输了是他人运气。
七,纠缠:明明想彻底忘却的恼人事件,却一再反复想起。
这其中的七条,随便拿出一条都挺可怕的。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加强记忆呢?这里给出三种参考:
一,位点法。
就像跑步一样,找目标,找关键词,进而顺藤摸瓜。
二,联想法。
看到太阳,想到沙滩、海浪,这就是联想法。人类是联想的高手,可以好好利用。
三,自然语言中介
这是很难的一点,它需要你有极强的迁移能力。如把学数学的方法总结成自己的一套规则,运用到语文中去。
好了,今晚就到这里吧。
祝好!
2021/5/29 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