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不忘先父志——《论语》悟读【83】
慎终不忘先父志,追远常怀孝子心。
《论语》第四篇第二十章:
【原文】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前所坚持的准则,就可说做到了孝。”
【悟读】
成家应树雄心承父志,
立业岂惧风雨勇担当。
本章意思很明了,讲父亲在的时候,孩子有制约的力量在,不太敢乱来,不太敢放肆。可父亲不在了,约束不再,许多人就会忘形,比如吃喝嫖赌。如果一个孩子,父亲不在了,还能保持三年的自律,即为孝道。
每个家庭有家道、家风、家学和家业,做儿女的应该秉承,不轻易改变,这叫孝顺。《中庸》讲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传承先人的志向,不轻易改变,经历了历史的验证,真正的孝,当养父母之志。
西汉的司马谈是个史官,对经史很有研究,晚年精读《国语》、《战国策》、《楚汉春秋》等史籍,搜集大量资料,为撰写史籍作准备,而可惜没有完成自己的志向。儿子司马迁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父亲也有意栽培他,让他系统地学习《诗》、《书》、《礼》、《易》、《乐》和《春秋》等经史典籍,期待他将来做一个称职的史官。后来司马迁不负父望,终成中国历史上的大史学家,写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的警句,给我们的启迪是: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长,我们对父母应怀有感恩之心,尊敬父母,是我们必须首先做到的。
岁月不居,传承不止。优秀的传承,就是承前辈之力,兴后者之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