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何须怕流言——《论语》悟读【142】

流言,当止于智者。

《论语》第六篇第二十六章:

【原文】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通“悦”)。夫子矢(发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假若做了什么不对的事,让上天厌弃我吧!让上天厌弃我吧!”

【悟读】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世上最毒之物并非什么毒蛇猛兽,而是人类的流言

南子,卫灵公最宠爱的夫人,颇有绯闻。孔子到了卫国,南子要见见孔子,多地派人请孔子来见一面。所以,有了“子见南子,子路不说”一说。

本章的争议,是对“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的解读,主要有两种观点:

其一,李泽厚认为,因为南子是一个淫妇,声名不好,孔子却去见她,引起了子路的不满,以为他们有什么勾当,所以孔子不得不自我表白:我如果做了错事,老天会惩罚我的,老天会惩罚我的。这一理解应该是比较合情合理的。

其二,南怀瑾认为,孔子的意思是说你们对南子的看法都不对,我所否定的人是那种不可救药的人,一定是罪大恶极的,不但人讨厌他,天也讨厌他,那种人我是不会与他来往的,可南子不是这样的人。

本章虽是谈见南子一事,折射的确是关于“流言”的话题。

流言是可畏的。昔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不服,拥兵反叛,平乱后流言更多,只好避位南逃。纵然周公,也彷徨于流言;著名的曾参杀人的典故也形象的说明了流言之可畏。

战国四大名将之李牧率疲弱之师与秦国王翦的精锐之师对持赵境,此时赵国已处长平之战后的窘境,然李牧依然让王翦寸步难进。王翦故技重施,来了一出离间计。果不其然,赵王又听信了小人的谗言,令李牧班师,李牧不忍赵国遭灭国之灾,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而拒退兵。于是,小人进一步献馋李牧反心昭然,赵王大怒,令其自鸠,李牧长叹而死,赵国遂亡。

人言之可畏,在于是非难辨,曲直难分。虽捕风捉影,然口口相传,足以杀人于无形。即便像孔子这般淡定之人,在面对弟子的质疑时,也不得不无奈地指天发誓,才能还自己一个清白。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孔子是智慧的,他知道人言的可畏,但他也深知“流言,当止于智者”,君子何须怕流言。因为无论黑白怎么颠倒,黑的终归是黑的,白的终归是白的。在遭到“人言”攻击之时,只要心怀坦荡,便当无所畏惧,即便是恶毒的流言,也会消弭于无形,还自己一个清白。

南子要见孔子,孔子不得不见。不见不但失礼,也说明了他对南子的成见。这件事也折射了孔子的形象更高大更全面更具人情,不随大流,遇事有分寸,心怀坦荡,内心纯洁,不戴有色眼镜看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