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礼不敬何以观——《论语》悟读【235】
为礼不敬,何以观之。
《论语》第十篇第三章:
【原文】
君召使摈(bìn,通“傧”,接待宾客),色勃如(庄重)也,足躩(jué,脚步快)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chān,整齐)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译文】
鲁君派孔子去接待外邦的使臣,他的面色庄重矜持,步伐轻快。向与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向左向右拱手,衣裳随之前后摆动,显得很得体。快步向前时,也如鸟儿展翅般舒展。送客之后,他一定向国君汇报说:“客人已经确定离开了。”
【悟读】
处世有道礼为贵 ,
修身无奇谦自高。
中华民族素称“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好客有礼是中国式的待客之道。夫子在《学而篇》中曾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人的待客之道,不是只停留在“乐”的情感上,更体现在待客“礼”的行为中。
本章的内容再现了夫子受命接待贵宾周全的礼数。从迎客时快步前趋,到送客时等客人不再回头;从脸色庄重到衣服前后摆动整整齐齐,每一细节都体现出对客人的尊重。正所谓“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哉?”
夫子被誉为“圣人”,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律性,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最重要的是他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有着坚定的信念,考虑的总有一个“礼”字。
“摈”,朱熹的注释为“主国之君所使出接宾者”,即作为主人的国君安排的负责招待贵宾的官员。春秋时期的外交礼仪,主客双方都要安排熟悉礼仪的官员做傧相。主人这边的叫傧,接待宾客;客人那边的叫相,辅相行礼。
“足躩如”,一种解释为,举手投足,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种解释为,走路步履轻快。
“翼如也”,朱熹的注释为“疾趋而进,张拱端好,如鸟舒翼”,形容走路时如同鸟儿舒展了双翅一样。
夫子接待外国来使时展示出来的原则,经过时间的长期积淀,形成了中国式的待客之道,即“外达礼,内恭敬”,也展现了中国的礼乐精神和文化风采。
礼,是礼貌礼节;仪,是礼的外显。以礼待人,不应只局限于道德的约束,更可贵的是发自内心的恭敬。
不知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仪礼节,是一种文化传承,也必将注入时代精神。对每个中国人而言,都应该是一门重要的生命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