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是大梦一场!
早些天过节的时候,怂恿父亲给母亲送礼物,礼物买来了,附着一张卡片,需要写几句话,家父让我起草,而且要求内容情真意切,简明扼要。于是,我用手机给他写了一段话,让他照抄:
天生万物,生生不息,无不阴阳相和,父子相继。
故而,天下之至亲莫过于父子,人间之挚爱莫过于夫妻!
遥想当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明眉皓齿,凤冠披霞,往事历历如昨,弹指间,近四十载矣!数十年风雨同舟,相伴相依,此间坎坷艰辛不足为外人道哉!今后余生,与君共剪西窗烛,与君执手立黄昏;俯首静听诉衷肠,笑言灶上粥尚温…
读过《A295:当代女性的两难!》就会明白,千百年来,婚姻是一种基于角色和角色的功能构建起来的稳定结构,它的存在是为了保障族群的繁衍和个体的生活。所以,人们把婚姻生活叫做'过日子’。人的一生由生老病死的既定轨迹铺设而成,脚下铺设的路基就是一天又一天的日出和日落。因此,过日子恰恰就是最接地气的通俗表达。
从小到大,老头老太太的争吵就没消停过。恨起来的时候,老太太真的是咬牙切齿的恨。与之同时,老太太也曾经对我说过:有你爸在,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这心里都感到踏实。人就是这样,生活也就是这样。上次去给他们挑选一套依山傍水适合康养的房子,他们手牵着手走在小区的中心湖的软道上有说有笑,老爷子还指着水边的长椅说:以后你早上起来就坐在那个椅子上看湖里的鸭子和喷泉,我就围绕这个湖散步… 我跟在他们后面,看到这个画面在夕阳的衬托下,显得尤其诗情画意。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对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要不是做了他们三十多年的儿子,了解太多争吵的内幕,我差一点就把这句流传千古且无比唯美的话对应到他们身上去了…
生活就像一锅东北炖菜,里面什么都有。你如果只挑到白菜,你吃到的就是一锅白菜,如果能挑到肉,你也可以认为它是一锅肉。如果你只能挑到粉条,你会认为它是一锅粉条子。如果你只能挑选到佐料,你可能会觉得它就是一堆毫无营养的边角料… 不仅生活如此,人也是如此。当你认为一个人好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人哪里都好,对方在你的心里闪亮的就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星。当你认为这个人不好的时候,夜空中所有的星光都瞬间黯淡了下去,只有无穷无尽的黑幕下一片压抑的虚空… 由此可见,什么爱恨情仇,特殊的意义,不可替代的价值,统统都是自我感受的一种投影!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猛然发现: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代价其实都与别人无关,那是你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感受所付出的代价和支付的成本!请记住这句话:人总是会为自己的匮乏支付高昂的成本!所有的自欺欺人并非源于缺乏常识,而是在主动为自己的匮乏支付成本。
幼儿园的每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都有着远大前程和美好的未来——直到他们成年!据说有人统计过,父母对儿女的期望会随着他们年纪的增长而急剧下降。当自己的孩子还在幼儿园的时候,父母们可能憧憬着儿女能够成为社会上受万众瞩目的大人物。当他们上小学的时候,这种期望开始下降为渴望他们成为科学家、高官、富人,或者嫁入豪门这种层面。当小孩到达小学毕业的时候,父母对儿女的憧憬进一步降低到:能考上清华北大,毕业后能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能在大城市买得起房子,能找一个不错的人结婚,能够幸福平顺的过一生。当孩子中学毕业之后,父母对儿女的期望则进一步降低至:能够考上好一点的大学,能够考上公务员,能在自己出首付的情况下,自己能还得起房贷,能够在三十岁的时候结婚,彼此能够踏实过日子… 再往后就是一个分水岭,有些人的父母还剩余最后一点憧憬的空间,而至少一半的父母就不得不直接面对狗血的现实,连憧憬的资格都不再具有。
除了极少数被上苍选中的人之外,我们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过的非常的普通,延续着生老病死的既定轨迹,亦步亦趋。然而,真正被上苍选中的人,自己一开始并不知道,只不过在延续着普通的轨迹前行。所有的伟大都是由后往前追溯的,所有的野心都是逐渐生长出来的。所有的绝望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当一个人经历的太少又想的太多的时候,难免会把自己太当回事,也难免过于放大自己的感受。似乎自己就是芸芸众生中万里挑一的那个人,所以,一举一动都必须自带主角光环,最好受万众瞩目。你想多了!一个经历太少的人,关于生活的剧本一半来自于想象,一半来自于各种影视作品。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复杂的生活简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样子!
为什么好莱坞的战争片让人看了想远离战争,而中国的战争片让人看了特别渴望战争?因为前者还原度特别高,而后者高度简化,迎合了那群对战争的残酷一无所知的人试图通过宣泄情绪来彰显自身力量的内心需要。著名的好莱坞大片《拯救大兵瑞恩》中有一组诺曼底抢滩登陆的镜头,它以高度写实的镜头展现出战争中如蝼蚁的人是如何逐渐死去的。当导演斯皮尔伯格以写实的镜头把在战争中人死亡的过程和细节血淋淋的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时候,观众在观察细节的过程中逐渐自我代入,感到的只有残酷、恐惧和血腥。然而,斯皮尔伯格说,我的镜头所能呈现的远不及真实战争十分之一的残酷和血腥!真正优秀的影片会让观众在自我代入的时候,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自我的渺小和普通。反之,则会像梦一样,模糊所有细节,忽视真实世界的一切运行规则,简化一切人和事,以突出主角的光环。
人对自己的认识,对生活的理解,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就如同登山一样层层递进。人在山脚下的时候,目光所及之处只有巴掌大,自己仿佛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目光所及之外的全凭想象——然而,想象的模板也必然是以目光所及之处为参考——即便是想象出来的更大世界,也不过是自己熟悉的目及之处的放大版。爬到山腰的时候,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更加的复杂,更多的人和事相互交织,此时此刻,开始感受到自己不过是万千同类中的一员。即便是对未入眼帘的未知世界的想象,也开始以半山腰的视野所覆盖的世界为模板。越往上越感受到天地的博大和自我的渺小。站在高山之巅,并没有征服的快感,反而会滋生出一种穹顶之下群山之间自身如蝼蚁般渺小的恐惧感…
人经历过的事越多,对真实世界的运行机制理解的越深,对人的基本属性及其行为驱动力的了解越透彻。就越不会过于强调自己的感受,更不会愿意把自己的本钱全压在满足这种感受之上。如果剥离了感受,其实每一个人都只是螺丝和螺母,任何两个螺丝和螺母都能拧上!生活中许多事都是这样,你如果能够够得着一个层级,往往就能适配这个层级里的所有人和事。
亲戚们都觉得卡片上的那段话写的情真意切,我所描绘的画面不仅洋溢着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温馨,而且还隐约的散发出一种让人自我代入的生活气息。从而滋生出一种幸福感… 事实上,就算不是老头老太太,而是任何一对走过了近四十个春秋的人,这段话也能毫不违和的用在他们身上。由此可见,那些温馨的画面,生活的气息,幸福的感觉,本质上与老头老太太这两个具体的人毫无关系!我前面说什么来着:大家都是螺丝和螺母,任何螺丝和螺母都能拧上!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不要强行的给自己加戏,不要人为的制造各种匮乏,继而让自己掉进各种自我消耗的陷进之中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