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没回玻璃忽镜的老家了?

玻璃忽镜是蒙古语名,汉语意为盐碱滩之意。民国十年(1921年),此地开地建村。此前,有蒙古族牧民在此放牧,依当地大片盐碱地取名玻璃忽镜,且沿用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玻璃忽镜村一直是不同时期区、乡、公社驻地。

玻璃忽镜乡位于商都县东北部,乡政府距县政府所在地30公里,全乡辖地面积440平方公里,清朝时属察哈尔商都牧群。开垦前,曾有蒙古族牧民在多地放牧生息,放垦以后,汉人渐多,蒙古族牧民大多搬离此地,但他们与汉族有过一段共同生活的岁月,许多村名都打上了蒙古族与汉族融合的烙印。

据《察哈尔通志》记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此地属第二区玻璃忽镜乡,辖有5个较大的村落。1950年区乡建制时,属七区玻璃忽镜乡。1956年8月撤区并乡,属玻璃忽镜乡(由原玻璃忽镜乡、头号乡、付家窑子乡合并而成)。

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属红星人民公社(后改为玻璃忽镜公社)。1961年6月,玻璃忽镜公社分为玻璃忽镜公社(驻玻璃忽镜村)、三面井公社(驻三营图村)。1984年改社为乡,玻璃忽镜公社改为玻璃忽镜乡,三面井公社改制为三面井乡。2006年,撤销三面井乡,玻璃忽镜乡辖原玻璃忽镜乡与三面井乡全境。

玻璃忽镜乡交通便利,商卯公路、商化公路、呼满大通道、集通铁路横贯全乡,农作物主要以马铃薯、蔬菜、玉米、杂粮为主,建有喷灌圈、马铃薯大型贮窖、马铃薯淀粉加工厂以及养猪场和养鸡场等,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通过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村村通工程以及农村危房改造和幸福互助院建设等,有力改善了农村居住生活条件,让百姓住上了砖瓦房、喝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村村通广播电视……

如果你是玻璃忽镜人,那么上面的这些图片,你一定很熟悉,请留言告诉我们你和这些地方的故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