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猪耳朵”||于玲
姥姥的“猪耳朵”
于玲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很久没吃饺子了,周六不上班,给家人包顿饺子打打牙祭。早早起床,买肉、打馅、调馅、和面,一切就绪,一个人,一个擀面杖,一个锅拍,开启包饺子的征程……看着一排排月牙似的饺子,忽然想到三十多年前姥姥包饺子的情景。
那是八十年代初,生活还不富裕,每逢过节最奢侈的生活就是吃顿饺子,所以一年吃不了几顿饺子,在农村更舍不得花钱买肉包饺子,我们家也是过节时偶尔吃顿饺子。那时候没有打肉机,都是人工剁肉馅,一斤多肉要加入一大棵白菜,基本上看不到肉。那时候不叫吃饺子,叫吃“猪耳朵”。小时候最喜欢吃姥姥包的“猪耳朵”。姥姥是个讲究人,整天穿的干干净净,一件件带大襟布衫干干净净,一粒粒小盘扣总是扣的规规矩矩,一寸高的小站领,里面是白色的,外面是灰色。裤脚总是用一双扎腿带子一圈一圈缠着,一双小脚是标准的三寸金莲,尖尖的鞋子总是一尘不染。姥姥不但穿衣讲究更是做饭的一把好手。做什么都讲究完美,就连和面也要做到“三光政策”,即:盆光、手光、面光。先把面兑水用手搅拌成面絮,再反复揉搓,用半成品把盆上干面粉摩擦掉,手沾水再揉搓,直至盆上没面粉,手上没面粉为止,盆上光光的,像没用过一样,手上光光的,干净如初,面光光的,没一点麻点。和好面醒个把小时后,开始擀面皮,像擀面条一样,擀成厚薄均匀的大圆盘,然后切成一片片面积大约一平方分米的梯形的面皮。开始包猪耳朵了,只见姥姥认真的把饺馅放到梯形的上底的部位,然后往里边卷两下,再把两头同时往外折重叠后捏紧,一个栩栩如生的“猪耳朵”就完成了,姥姥包的猪耳朵像一个模子出来的,一锅拍的饺子摆成了一个个圆形,像树的年轮,无数个猪头扑闪着两只猪耳朵,等待下锅。我坐在灶台后面,拉着封箱烧水,馋的口水快流出来了,眼巴巴的等着水开下饺子。水终于烧开了,一个个猪耳朵在锅里翻滚,你挤我我挤你,争着往上浮,我的口水也不知道咽了多少。饺子出锅了,迫不及待咬一口,那个香啊,我闭上眼睛好好品一品,比现在的饺子好吃一百倍,姥姥说,你慢点,小心烫着嘴。姥姥包的“猪耳朵”,不但形状好看,而且面皮筋道,饺馅鲜美,就连饺子汤我都喝的干干净净。现在想想那时候之所以包猪耳朵,其实就是为了省饺馅,能多包一些解解馋。每次包猪耳朵,姥姥总把第一碗端到堂屋毛主席像跟前,让毛主席先尝尝,姥姥说,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没有他我们哪能吃上饺子啊?我们不能忘记他老人家。然后给邻居一家一碗,姥姥就是这样,宁愿自己少吃点儿也要把好吃的分享给大家。所以姥姥的人缘特别好,是村里的大众老奶,因为辈分长,大家都喊她老奶,都喜欢去她家串门,每逢过年,拜年的成群结队。
姥姥的“猪耳朵”已成历史,姥姥的手艺传给了妈妈,妈妈又传给了我,如今我也成了姥姥,我不再像姥姥那样包“猪耳朵”了,而是擀圆圆的面皮,饺子形状似月牙,皮薄馅多,要吃多少有多少,幸福的生活,天天都像过节。感恩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如此美好的生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于玲,小学高级教师,鹿邑作协会员,喜欢与文字为伍书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