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传:30.群体遗传
李森科事件到底是怎么发生的,真是我们常常在网络上看到的那种说法,有个跳梁小丑,利用公权力狐假虎威作威作福30年。不但反映了有邪恶的小人作祟,也反映了苏联的体制问题。这事儿真的就这么脸谱化吗?未必!历史从来都是复杂的。
▋斯大林曾亲自改李森科的稿子
李森科给苏联列宁农业科学院会议写的讲稿很长,当时标题都没定下来,是斯大林最后才定下来,叫《论生物科学的现状》,标题并不算劲爆。讲稿一共有49页纸,但是是隔行打印的。行间距特别大。为斯大林批注留修改下空间。斯大林改的很认真,他用黑、绿、棕、蓝四色铅笔对其手稿进行了认真审阅.并在页边写下一些建议。
斯大林降低调门而不是升高调门;
《资产阶级生物学的基础是错误的》这一个章节全部被删掉了。斯大林还淡化意识形态的词语,28次删掉了”资产阶级的“这种词汇。“苏维埃生物学”改成了“科学的生物学”。“资产阶级物理学家薛定谔"前面的资产阶级也被划掉了。这里头有薛定谔什么事儿啊?你别说,这种物理学大师掺和到生物学领域,还真的带来了一场生物学的革命。后边我们会讲到,现在按下不表……
斯大林知道数学与物理学是具有普适性的
李森科说,任何科学按其本性都是有阶级性的。斯大林在旁边写了批注,"哈哈I ! ! 那么数学呢?还有达尔文主义呢? “
斯大林认为科学不分阶级性,只分正确与错误
斯大林把有关两个阶级的科学之类的话语改变为“正确的科学“和”错误的科学“。这当然比李森科要明白事儿。但是,斯大林仍然认为自己是裁决者,而不是科学共同体。作为一个大权在握的最高领导人,很容易膨胀的没了边儿。
斯大林自己对拉马克主义有偏好
在30年代,支持摩尔根遗传学的人和支持新拉马克主义的人都不少。他们当时不可能像我们一样看得这么清楚。我们是属于事后诸葛亮。当时的孟德尔遗传学的确有解释不了的现象,比如嫁接杂交。在社会学领域,拉马克主义是有强大影响力的。马克思不是总结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往高级阶段发展的吗?背后就有拉马克主义的影子。还有人描绘了另一套社会发展路径,那就是从专制走向民主,背后还是一根筋的模式。那个年头人们的世界观普遍就是这样的,斯大林当然也不例外。说白了,普通人心里也都喜欢这种理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不是明摆着的吗?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政治家只看结果,哪怕有一丝希望,也不妨试试看。所以,如果切换到斯大林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儿。很多东西就好理解了。有人提醒过斯大林,李森科这小子不靠谱儿啊。他说能增产3~4倍。这不是胡扯吗?斯大林说,万一他真能行呢?那岂不是捡到宝了。瓦维洛夫这帮人一个个都摇头晃脑的说做不到,不用李森科还有谁可用?也不用增产4倍,哪怕他能把粮食产量提高50%也好啊,那也就足够了。说白了,苏联因为一系列错误的农业政策导致了产量急剧下降,甚至发生了饥荒。斯大林这一大帮领导又不肯认错,他们寄希望于在科技上找到突破口。这也是他们押宝在李森科身上的一个原因。
斯大林作为一个权力无限的统治者,他以他有限的见识,做了一个在他看来很合理的选择:为正确的同时也符合苏联/俄罗斯荣誉的科学理论撑腰,打击国外对苏联/俄罗斯科学成就的无理质疑。
▋李森科事件的另一面,争夺科学经费资源
瓦维洛夫引进了不少外来的人才,比如说美国人穆勒。而且他们跟外国同行保持着密切的通信联系。这显然就动了本土派的蛋糕了。毕竟经费资源是有限的,给了外来的和尚,自己人当然受影响。这种问题到现在也还是会出现,这就需要国家有对科技投资拨款的评审机构,而且需要内行来主持这样的机构,但是苏联当时都是缺失的,全凭行政领导的偏好来决定。偏偏他们又不懂行。那么科学家们与行政领导的关系亲疏就显得很重要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科学家们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看上去是学术争端,其实各自都有后台,或者用最近流行的词儿说,叫做“政治资源“。李森科的政治资源恰好就是斯大林本人。孟德尔遗传学派的人也找了斯大林的女婿尤里·日丹诺夫寻求支持。他们哪里知道斯大林和亲家安德烈日丹诺夫之间的微妙关系啊。阎王打架,小鬼遭殃。高层之间不断合纵连横,关系错综复杂,外人哪里搞的明白,走得近了不免遭池鱼之殃。
▋斯大林的行事风格极其粗暴,喜欢特务治国
很多学者身边有一大群的告密者和眼线。仅莫斯科,6到7户人家即有1名告密者。要不瓦维洛夫死得这么惨呢。在秘密警察们看来,这帮人一天到晚跟国外的人勾勾搭搭的,显然心怀不轨啊。多重作用之下,瓦维洛夫横遭厄运。很多人也就跟着倒了霉。
▋苏俄本来就比较落后,总是比西欧要慢一拍
西欧已经不流行拉马克主义了,特别是卡姆梅勒自杀以后。但是苏联这边儿慢一拍。斯大林就是倾向于拉马克主义。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方面,文艺方面也有类似现象。20世纪的音乐也进入了现代主义时期了,但是斯大林喜欢莫扎特、贝多芬。苏联的交响曲还是像活化石一样走的是古典主义道路,又慢了一拍。这也和最高领导的偏好有关系。后发的国家这个特点都比较明显。斯大林凭着自己的铁腕硬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拧成了一个工业化国家,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尤其是思想文化方面依然滞后。
李森科事件显然是一场悲剧,他足足影响了苏联生物学界好几十年。还波及到了周边的国家。我国也是受到影响的,诸位以后有机会可能还会翻到图书馆里面有些上世纪50年代翻译过来的泛黄的教材还在讲米秋林-李森科的学说呢。 我在翻找有关这一段历史的资料的时候偶尔看到几篇50年代的论文,还在推广李森科的理论。唉!李森科也是农民的儿子。苏联农民怎么就这么倒霉,有了李森科这么一个坏儿子……
▋西欧早已经不流行新拉马克主义学说了
新达尔文主义的主要对手是突变论。摩尔根一开始研究果蝇就是为了验证突变论。因此果蝇才到了八辈子血霉了。简直是天天承受满清十大酷刑啊。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就是为了造成基因突变。受到摩尔根的影响,好多人都开始折腾果蝇。突变论可以说是既不同意新拉马克主义,也不同意新达尔文主义。他们一方面否定了获得性遗传,也否定了自然选择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进化的动力不是自然选择的压力,而是突变压力。
当然啦,新达尔文主义的捍卫者都不服气啦。摩尔根的确弄出来一大堆稀奇古怪的果蝇。连眼睛长在腿上的异型都有啊。但是这些异形在大自然里面根本没法子生存下去。分分钟就被自然选择淘汰了。摩尔根以为这些稀奇古怪的突变能在大自然里面扩散吗?在他的牛奶瓶子当然活的好好的。但是牛奶瓶子不是自然界哟。特别是一些搞生物统计学的专家们,跟这种突变论简直是势同水火。
▋统计学家和遗传学家的矛盾
从统计角度来讲,很多东西可以看做是连续的,不是突变的。比如人的身高,就不是突变的。
庞贝遗址发现的遗骸
当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摧毁了庞贝古城和赫库兰尼姆古城。好多人直接就被埋在地下了。那是公元79年的事儿。考古挖掘挖出来好几百遗骸呢。测量他们的身高。男性160~170,女性150~155。这个数值一直比较稳定,一直到工业革命以后,欧洲人身高开始突飞猛进。荷兰人目前是全球平均身高最高的,100年内,荷兰男性的平均身高从169涨到180。女性从155涨到169。他们是平均增长最快的地球人。有据可查,身高是在一百年里面逐渐增长上来的,不是突变。偶尔突然出现几个两米以上的高个子,比如像姚明那样的属于个案,不具备普遍意义。
所以啊,统计学家们底气很足啊。整体上来看,物种的变化不是突变的。变异太大的会被自然淘汰,只有微小变异逐步积累才是正道。摩尔根你敢不敢把你那一堆的果蝇全都放生。你看看在大自然里面还能剩下几只。不过慢慢的摩尔根的思想也转变过来了。他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像他想的那么简单。遗传不是一大堆的3:1。你要碰上复杂情况,比如花颜色深浅是由很多基因控制的,那么就不是简单的3:1了。有可能呈现出更加连续的状况。如果某个性状是由10个基因控制,那么就会有6万多种表现。看上去就像连续的。
▋群体遗传学出现
看来,基因的突变和自然选择并不矛盾。那么这两种因素到底是怎么个关系呢?真正回答这个问题的是三个人,他们鼓捣的这一派学问称为了“群体遗传学”。他们是英国的费歇、霍尔丹和美国的莱特。这三个人出身背景各不相同。
费歇
第一位费歇本来是学数学和物理的。他中学的时候收到一套《达尔文全集》,看了以后就入了迷,喜欢上了生物。费歇做过保险公司统计员,中学数学教师等等工作,业余从事学术研。后来一直坚持研究生物学。他的特点就是数学功底子特别好。在他担任中学校长期间,完成了一篇论文,证明了孟德尔定律能够用于解释生物统计学派对连续变异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和达尔文的儿子认识了,还结成了忘年交啊。他用统计学的方法解决了遗传学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矛盾。两者不仅不矛盾,孟德尔遗传学正是达尔文进化论所需要的遗传理论。从孟德尔豌豆实验算起,那跟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的时间相去不远。到费歇完整的提出这一套生物统计学的框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
霍尔丹
第二位霍尔丹跟费歇不一样,此人是个罕见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人家生物化学、生理学、进化论、遗传学、数学、医学方面都有成就。而且人家热衷写科普文章,文学和政治方面都很活跃。他在1924 年发表了第一篇研究群体遗传学的论文,在1932 年出版群体遗传学的经典著作《进化的因素》。
莱特
第三位莱特是个美国人,他倒是科班出身学生物学的。1912 年去哈佛大学拜卡斯特为师研究哺乳动物的遗传,博士论文就是研究豚鼠的。美国农业部一看,不错不错。我们这儿正好要请人研究豚鼠的近亲繁殖,你来吧。莱特研究出了一种统计方法(通径系数法)用以分析近亲繁殖的效果(莱特自己喜欢指出,他本人就是近亲繁殖的产物,他爹妈就是表兄妹)今这个方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行为遗传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1926 年莱特前往芝加哥大学担任遗传学教授时,他已经系统地研究了群体遗传学间题,例如他的长篇经典论文《孟德尔群体中的进化》的实际上在1925 年巳经完成,但是迟至1931 年才发表。群体遗传学是莱特的生命,他的研究工作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年。
那么这三个人鼓捣的这个群体遗传学到底说的是啥呢?群体遗传学把生物进化定义为一个群体内部基因频率的改变。如果某个突变能使生物体具有优势,即使这个优势非常细小,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也会述渐累积下来,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就会逐渐扩散到整个群体,如果知道了这个优势的大小(适宜度),那么就可以定量地计算出这个基因频率的增长速度。
但是自然选择井不像摩尔根认定的那样必然会淘汰有害的基因突变.如果有害基因是隐性的话,那么自然选择只会降低其频率,却不会消灭它。基因突变是按一定的速率随机出现的,即使这些突变没有优势,也会以低频率持续在群体中出现、流通。这样,保持遗传多样性就有利于一个群体长期的生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你怎么知道这个性状是优点还是缺点啊?多样性有个好处,那就是能应对环境的变化。鸡蛋总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吧。
梵·高的画作《吃马铃薯的人》。马铃薯代表了底层群众的常见粮食
19世纪爱尔兰大饥荒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爱尔兰人吃饭基本全靠土豆,这东西产量高啊。结果晚疫病菌传播造成马铃薯腐烂继而失收,土豆绝收,爱尔兰就出现了大饥荒。这就是食物多样性不足造成的灾难。当时爱尔兰人要是什么都种,什么都吃,那也不至于这么惨。
▋走向综合
群体遗传学基本上奠定了进化论的数学基础。只要有遗传学和自然选择学说,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解释生物的进化现象。完全不需要什么拉马克主义、直生论、突变论等等其他学说瞎搀和。但是这三位数学太厉害了,他们鼓捣的玩意儿别人都不懂。因此在当时影响不大。而且,他们三位之间还有意见分歧。费歇和莱特就经常吵得不可开交。还有个大问题摆在面前啊,群体遗传学只考虑种群内部,物种级别的东西他们搞不定。霍尔丹倒是提到过几句,也没说的太多。
物种到底是怎么来的,这是博物学家、分类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工作。他们对群体遗传一窍不通啊。因此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定需要很多学科的综合。生物学界在等待一个人来完成这个任务,这个人还是从斯大林那儿跑出来的。好在他出门早啊,1927年到美国学术交流,这就一去不回头了。否则必定着了李森科的道。你别说,此人还是李森科的同胞,都是乌克兰人。他是谁?
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