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四大楷书是怎么形成的?

要说当今书坛的顶级流量明星,非欧颜柳赵莫属,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特别是欧阳询公,圈粉亿万,绝对是网红界的杠把子。几十年来,由于几位欧楷大家的推崇和不遗余力的推广传播,稳坐书坛流量第一把交椅,无出其右。然为了凸出欧阳公,其他三位虽然略有逊色却不能不提,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即言必称'中国书法四大楷书'是也。但要说这四位顶级流量明星,圈粉无数的书坛大咖是怎样凑到一起的,是什么人,何时,觉得这四位跨年代,基本没什么血缘关系,不过读着却挺顺口的四位楷书大咖捆绑在一起,搅动书坛风云,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今天,笔者就唠叨唠叨,蹭蹭热度。

关于四大楷书概念的形成,这绝对涉及到考证问题,提到考证源流,又绝对的费时费力,需要有专门的人来搞。可是,笔者不善于考证,又一直以来想写一点有关这方面的话题。既然想写,又缺乏考证,阅力也有限,只能靠揣测与臆想了。固然充满矛盾,但还是要堆砌语言来搞一篇。没办法,欧颜柳赵在当代太有名,太有影响,怎能不蹭下热度。特别是欧阳询这位大咖,简直是当代楷书界的一哥,网红第一人,不蹭点热度简直让人喝不下去一滴酒。我想写饶介,问题是他不怎么红呀,呵呵!

四大楷书欧柳颜赵,欧阳询排在第一位,这也是欧体备受推崇的原因之一,也是学欧者必要拿出的杀手锏。实际上,往前推40年,有相当一段时间的说法是颜柳欧赵。即颜一柳二欧三。我读小学时候发的书法字帖清一色是柳体描绿,颜体大楷,根本就没听说过有欧阳询这样一位大咖(家里还有一本柳体《为人民服务》,也算是文物了,也不知是谁写的?)

我第一次接触这四大楷书,是最初在文化宫接受书法启蒙训练之时,学习书法的第一本字帖就是欧体。确切的说是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字帖★欧体》后来又买了颜柳赵三本。由于这四本字帖放在眼前,不停的在大脑中闪现并伴随多年,因此形成了挥抹不掉的记忆。比这稍早一些的还有由柳溥庆主编的《欧柳颜赵楷书间架结构习字帖》也买了几本,这两套字帖影响很大至今还有再版,同期也有其它出版社出版四家字帖。

后来读白蕉的《书法十讲》第二讲选帖问题里讲了欧颜柳赵,但并不是合在一起讲的四大楷书概念,而是拟人化的比喻。也就是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有欧颜柳赵字帖同时出版,也有论述同时提及,但说是四大楷书这个概念其实并没有形成。

我一直觉得比较困惑,四大楷书当中把钟王排除了,把褚遂良、虞世南排除了。同时,个人一直觉得,欧颜柳赵的确立,实际上是中断了书法学习的现实实用书写功能以及多元化取法的思维。因为四大楷书讲的都是大楷,而大楷基本上日常并不实用。虽然四大楷书的每一位作者也都是精通小楷的,但从小楷角度讲,赵孟頫小楷成就最高,其他则次之。

那么,欧颜柳赵合体的概念什么时候形成的,实在是缺乏考证。要知道,在唐代初年,楷书第一绝对是褚遂良,而且颜真卿,柳公权这种顶级楷书大家都是学过褚遂良的。宋朝学颜真卿的比较多,元朝以赵孟頫为首的书家是直追钟王的。明朝也是赵孟頫的天下,更有许多人学习王羲之,米芾,黄庭坚,似乎学习欧阳询书法的在明朝不是那么多。清朝初期是赵孟頫,董其昌的天下,也有部分书家学颜。中期金石学兴起,逐渐走向碑学道路,隶书,篆书得到中兴诞生不少顶级大家。后期魏碑兴起一直影响今天。

欧柳颜褚薛在清代以前确实有不少人论及也有不少书籍载入。我们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古代印刷术不那么发达,字帖都是描摹捶拓的形式得以传播,那么这种形式对于大范围推广是不利的。举个例子比如欧阳询的《九成宫》碑,在唐以后有多少拓本,有没有一万张十万张?可能性比较小,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清以前拓本也就那么几张,最早的是宋拓本。从中我们可知,唐以后至现代印刷术出现这1000多年,能得到《九成宫》拓本的没有多少人。可知,学习《九成宫》者也是没有几人。虽然欧体字影响千年远播日本韩国等地,但真正获得欧阳公法帖的有多少?如果是真迹的话,更是单线流传,千年以来,接手流传的有百人已经很不错了。即古人获得一本名家字帖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秘籍宝典差不多。获得一部名家拓本肯定会作为家传秘不外宣以免被盗或借出不还。这种命运下,能有几人有幸学习?其它字帖的命运也是如此。即便是大型书法丛帖《淳化阁帖》《三希堂法帖》《石渠宝笈》以及大量的摹本出现,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又有几人能够得到?普通人能购买到摹刻本就已经是幸福的事了。因此,我们要清楚,任何一位古代书法大家的法帖,虽然许多人做梦都想得到,但真正获得也是千难万难,更何况许多名家法帖都被皇宫及达官贵人收藏,流落到民间的屈指可数。李世民以皇帝之威所获王羲之书法,其实也是有限。个人觉得古人学习书法的广度要比今人强,因为找不到更多的名家字帖收藏。所以,索性周边乡里有会写字的,私塾先生写得好就跟着学了,或者根据购买的手抄书籍学习,绝对没有今天非要学四大楷书这个顶级思路。

先不说四大楷书的概念,单就说四家合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不太好考证这个问题。(期待有识之士详加考证)但从元以后各大书法家取法源流上看,这个说法的形成不会在元朝。赵孟頫一直是以王羲之为超越目标的,虽然他对欧柳颜也有比较高的评价,但却不是他超越的目标。因此赵孟頫不太可能为了炒作将自己挤到三家之末。

明朝学欧体的其实真没几个人,或许台阁体之祖沈度取法过欧体,但我们今天看沈度及台阁体书法,赵孟頫的影子是超过欧阳询的。文征明也学过欧阳询,文征明大楷不多见,小楷精美绝伦,但欧体的影子并不多。董其昌楷书是学颜真卿的。王宠、张瑞图、黄道周楷书是学钟繇的。王铎主要成就在行草,楷书不怎么样,但学过柳体,傅山主要学颜。也就是说,我们所熟知的明代清初书法家基本上都不是学欧体出身的,那么四家的说法也很难出现在明朝。即便明朝要评出四家,焉能没有沈度?那可是有着本朝王羲之的评价。

清朝学欧阳询楷书的比较多了,郑板桥就学过欧体,学过欧体的郑板桥后来却演变成了乱世铺路体的六分半书,也是一个奇迹。

清朝前期康熙乾隆都是很喜欢赵孟頫书法的,这里也包括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成亲王.永瑆,他就是学习赵体书法非常有成就的一个书法家,当然他也学过欧体。也就是从永瑆开始,欧体字在嘉庆以后开始火了起来。道光以后,柳体也开始火。清朝馆阁体书法也是以赵孟頫为基础而发展的,后馆阁体欧颜柳赵合体。因此,在清朝时候,把赵孟頫挤进四家之中还是说得过去。但康乾时期有这个说法不太可能,因为四家书之中有个欧阳询且排在第一位。康乾时期是董赵的天下,也有不少人学颜体,真没欧阳询什么事,如有这个说法那也是赵孟頫排第一位。因此,欧颜柳赵合体在一起的提出应该是晚于清末了,且可以说很有可能是欧阳询或颜真卿粉丝经过权衡提出来的,并引起权威人士注意,这涉及到了某种竞争。毕竟,清朝末年乃至民国时期,那可是魏碑的天下,同时,清末也有几位学颜而成就大家者。

不过在清末光绪年间,欧颜柳赵的说法在张伯桢编《万木堂丛书目录》中作为合体有所记载,即康有为所言也。第一次将四人放到一起的是清代欧阳兆熊与金安清写的《水窗春呓》其讲述的是馆阁体的流变,但写在一起并不是作为四大楷书概念来阐述的。

从书法史的角度讲,学欧体而成就顶级书法地位的就不能忽视有两个人,一个是褚遂良,一个是欧阳通。当然,在唐代书法圈子中,欧阳通的地位和褚遂良相差太远,即便是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也是仅仅提一下而已。至于未来欧阳通书法会不会得到重视而迎来千万人学习,还真不好预测。本人认为学欧阳通书法比学欧阳询书法更有意思,并且学欧阳通书法有上升空间,而学欧阳询书法,除非有天纵之才,否则基本是死路一条。即便是王献之再生拜欧阳询为师,也很难取得成就。

欧阳询真正火是成亲王.永瑆以后,清代末期至近代学欧体出成就有,王澍、林则徐、黄自元、姚孟起、王维贤,此外还有绵勋、冯誉骥、吴郁生、陈益椿、刘春霖、高云胜、任政、邬惕予等。但他们在中国书法史的并地位不明显。

近代书法大家,我们熟知的学欧阳询而成名者比较少。比如:于右任是学魏碑的,沈尹默是学褚遂良的,赵之谦,沈曾植,张伯英,弘一法师等均出于魏碑,华世奎主攻颜。朱复戡,林散之,吴玉如,萧劳,肖娴,沙孟海等前辈学书取法都比较多元。

虽然道光之后,柳体火了一阵,但学柳而成就书法大家的实在是找不出几位。倒是乾隆时期的梁诗正书法最初学的是柳公权,后来又学文征明、赵孟頫、颜真卿等,近代有一位画家叫爱新觉罗.溥儒,书法是学柳公权的,被誉为学柳第一人,后期也学颜。当代,启功先生是学过柳体的。

四大楷书概念的真正形成其实是近当代的事。虽然从清末至上世纪80年代这百年期间,欧颜柳赵被多人一起提及并叙述,但终究还是谈书法入门学习的事情,而不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四大楷书'来阐述。

从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传媒的发达,欧颜柳赵字帖被大量同时出版,逐渐被世人所知并公认。而初学者也大都从这四家入手,遂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

那么,经过百年的酝酿与积累,至当代,一个全新的书法常识'中国四大楷书欧颜柳赵'已经是所有初学者所要掌握的最基本知识。特别在当代欧楷一统江湖,这一规模连欧阳询本人都无法想象。讲真,欧阳公还真得感谢20世纪80年代的诸多欧楷的推动者。

有识之士或许会在欧颜柳赵如此热度的基础上,构建欧颜柳赵的学科体系或断代考古,别说还真的有所期待了。然四家的大规模近乎洗脑的推广,其对中国书法的发展是幸还是不幸,就需要历史的检验。

虽然诸多评家论欧颜柳赵为适合入门者,但就本人亲身经历而言,实难苟同,至于其中之因由会另写专篇阐述。

我是真的很菜,当然文章也很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