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孙洁讲《内经》:精气神之我们吃的是五味得到的是津液

讲述/文稿统筹:孙洁  文稿整理:俞海跃

编辑:亦徳


小编导读

上一篇中,我们学习了“血痹的形成和治疗 ”。(可点击蓝色文字回顾复习)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灵枢·五癃津液别》中的一段条文。

人体内得津液是怎么化生的呢?津液又是如何被人体代谢的呢?津液的代谢异常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治疗呢?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继续跟着孙洁老师来学习《内经》吧!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精气神的第四分的第四个内容,是《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的条文。

原文

《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分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这里的“故三焦出气”的“三”,按照文义和《千金方》《甲乙经》我们把它校成“上”,是“上焦出气”。还记的上焦出气的特点么?“上焦出气,若雾露之溉”嘛。

“以温分肉、充皮肤,为其津”中的“其”是多余的可以删掉。

后面这一段就是很有名的,我们经常引用的:“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其中的这个“气湿不行”的“湿”要把它校成“涩”。

这段话我们经常用来解释夏天就出汗多,冬天就小便多这样的一个生理现象。

这段条文它首先强调的是一个“五味各入其海”的功能特点。

这个“五味各入其海”,我们能想到什么?五味各走其所喜啊。我们在五行这章里面反复强调过这一点。《灵枢·五味》说: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这个就是五味入胃的气化传变特点。

那么五味各入其海,我们说有几个“海”啊?在“海论”里面讲了四个“海”,五个味入四个“海”就不够用啊,那一定就有两个味要共入一个“海”。

那我们看看《太素》是怎么解释的。《太素》说:

五味走于五脏四海,肝心二脏主血,故酸苦二味走于血海。脾主水谷之气,故甘味走于水谷海。肺主于气,故辛走于膻中气海。肾主脑髓,故咸走髓海也。

酸味和苦味就都入血海,甘味就走水谷之海,肺主于气,故辛走于膻中气海。肾主脑髓,故咸走髓海,是这样子的一个五味各注其海。

那这个“五味各注其海”,除了我们讲的它有五味各有其所喜这个功能特点以外,它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呢?它还强调了什么?

它还强调了一个“四海”的功能在里面,就是说在五脏里面,肺、肾、脾和心肝分别与这“四海”相应,而这“四海”分别是气、血、水谷、髓的融汇,你看它又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是不是?他又把什么奇恒之府等等的扯过来了。

这其实就是我们讲的“没有规律就是最大的规律”。他就按照临床的实用性来,临床上他就觉得这“四海”最实用,他就摘出来讲。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讲阴阳啊,五行啊,甚至后世讲九宫、八卦啊,就喜欢最好都能把所有东西嵌到这个系统里面去,但有时候他不一定嵌的进去,如果我们硬要嵌,就太穿凿了。

所以,以临床为第一要义。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

接下来“津液出上焦”。

这段话没什么好讲的,这段话就是“故上焦出气,以温分肉、充皮肤,为其津,”这就是津的功能,“其流而不行者,为液”,相对稠厚的就是液。

接下来讲的什么?

接下来这段话各有一个例子,来讲津液之出。

津液从身体里出去的通道呢,无非是汗、气、溺这三个通道,对吧。所以“上焦出气”,为津为液,它们从哪出呢?后面讲到了就是汗、气、溺。

但是他讲的是其变,而不是其常。

我们在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的时候,讲到了这个“气化”和“能出”本身就有三个通道可以出来,对不对?

“气化则能出矣”,既包括化为气而出,当然也包括化为汗而出,最重要的是化为尿而出,对吧。

好,那么当他异常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这个就是化为汗而出,《太素》里面就讲“因热而腠理开而出者,谓之为汗。”

“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一些疑虑啊?你这个天暑衣厚和这个天寒则腠理闭是不是正好对应的。

这个中间插一个“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是不是特别别扭啊?不别扭,这句话实际上是接在“天暑衣厚则腠理开”的后面的。

腠理开了,邪气就怎么样?邪气就能入。什么邪气入啊?寒邪。那么寒邪入,入到哪里呢?“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这个“沫”是什么东西啊?这个“沫”就是分肉之间的津液留而不行,或者,在有的条文里有别的叫法,象《举痛论》里就叫“汁沫”。

在《类经》里面就直接说了:

或为寒邪所感则液凝,留于肌肉之间,故汁沫聚而为痛。

在这段话里面,每一句话都有关键点。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它的关键点在哪里啊?在于“暑”和“腠理开”,对不对。因其热,复加腠理开,所以“故汗出”。

我们想想,如果这个人有汗出的异常,我们从这句话的思路考虑,或者是热证太盛,或者是腠理不闭,不能闭拒,他就容易出汗。

那如果要治疗呢?那我就或者是泄热,或者“实其腠理”,使其腠理能够闭拒,他就不会出汗了。

那么联想到我们上节课讲的入热饮食,就汗出的条文,那我就不要进热性的饮食,就好一点。

再一个呢,就是邪留于分肉之间,邪留于腠理,对不对?那么祛邪,那么腠理就自然可以闭拒了。为什么腠理会开啊?因为邪气在里面嘛,所以,祛邪也是实腠理的一个方法。

这叫“邪去则正安”。

好,这里的痛呢?“寒留于分肉之间”,他重点是什么?一个是寒, 一个是“聚沫”。或者我能够行其“聚沫”,把这个“聚沫”给它消除掉,这是什么?这就是化湿嘛;或者是除其寒,那么他就不会痛了。

那大家想想,这样一个方子,大家能想到是哪个经方么。你首先要除寒嘛,对不对?然后呢,还要化湿嘛,那麻黄加术汤嘛,不就可以了。

“天寒则腠理闭,气涩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大家看看这段条文啊,它最后“为溺与气”的表现是什么?是他会小便么?那不止是冬天,在夏天也会小便吧。

他的症状应该是小便的多,对不对?清长,不是次数多而是总量会多。那么为什么会总的尿量多呢?因为“天寒”,“气涩不行”。

所以要治疗的话

第一个我给他驱寒;

第二个,就要要行气化气,以除其气涩。

这句话提示我们,临床上碰到那些小便清长的病人,给他用什么样的思路来治疗呢?就用温阳化气,对不对?可以用真武汤,也可以用五苓散。

当然只是这个思路,不是说一定要去用真武汤,关键是思路。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这段话,这段话其实逻辑上是非常清楚的对吧。水谷入于口,各随其所喜,而注其海,发挥相应的功能。那么津液,它出于上焦之后,它能够温分肉、充皮肤、能够濡养骨节。

但它有一个出路。

出路是什么呢?汗、溺、气。在正常情况下,或为汗,或为溺,或为气。但是在异常,或者说在特殊的情况下,汗、溺、气的表现会发生变化。

比方说天气热的时候,穿衣服多的时候,身上有热邪的时候,腠理不能闭拒的时候,他就汗出多。

汗出多,腠理开,就容易受邪气。如果邪气,循开泄腠理而入,留于分肉之间,就会影响津液的运行,“聚沫则为痛”。

天气冷的时候呢?腠理就闭拒,那么气涩不行。这个时候呢,就变为溺与气,就会小便清长,排尿量会增多。

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呢?我们要散寒,要化气。这就是这段话的意思。

未完待续……

有问题的朋友可在下方留言

小编会积极联系孙老师为大家解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