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里淘金】金沙人:汪曾祺的“人”
汪曾祺不仅是高邮人的宝,里下河地区的文人对他也是情有独钟、奉若神明。高邮的邻居兴化居然也有一帮人是铁杆汪迷,据悉作家刘春龙对他就推崇备至,曾撰文深切怀念,那种隔壁邻居式的亲切油然而生,从来不拿他当外人。尽管汪老已离去多年,但汪老与兴化人始终藕断丝连,文脉贯通,一如既往。许多兴化作家的文学风格与此相近,刻意的模仿也好,无意的流露也罢,文章的汪味十足是再明显不过的了。
几天前,王干师兄的《汪曾祺十二讲》新著首发式在汪曾祺纪念馆举行。因我与王干师兄是兴化同乡,承他高看,也被喊去凑人数。甫一落座,才知不该被凑人数,因为还要我致辞。这个活动是文人雅集,我又不是文人,来凑什么热闹?来了不好走,坐下就得讲。赶紧利用前面几个人发言的间隙打腹稿,免得仓促闹笑话。
《汪曾祺十二讲》的副标题是:一本书读懂汪曾祺。可惜临阵擦枪枪难响,因为手上这本还未拆封的新书,来不及细看。再说,王干师兄的新著本身就是谈汪曾祺这个人的,从贴近主题的角度,硬着头皮,赶鸭子上架,仓促上场,也谈汪曾祺的“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由不得你不讲啊。
好在上学时还读过他的几篇小说,有点印象,几次陪客参观汪曾祺纪念馆,也听过讲解,看过实物,这时平常的积累竟然也能派上用场。这时我对“世事洞明皆学问”古训佩服得五体投地,到哪儿多看多听,有益无害。一些当时误以为的耳边风顿时化作了及时雨,帮我救了急,为我解了围。王干师兄的大著肯定讲得全面系统准确,而且持之有据,叙之有论,论中有新。我只能就我的理解谈汪曾祺的“人”了。
很少敌人,是汪曾祺人生的天性。知人论事是文学评论的要求,通过作品论事知人,也是一样的道理。书香门第,殷实人家,走南闯北,还在当时最牛的西南联大读过书,受教于当时的名流大家,眼界不同,见识非凡,待人接物自有高格。他的作品大多恬淡闲适,很少剑拔弩张,即或在《陈小手》中写忘恩负义的陈团长,也是轻轻一笔带过,使人越发对陈小手这个男接生婆怜爱。无论是《大淖记事》,还是《受戒》,都清新脱俗,传递人间送小温、世界有大爱的情怀。想想也是,世界上的任何矛盾,无论有什么道德说辞,都掩盖不了深层的利益冲突。一个大家阔少,见过世面,懂得人情,不会为蝇头小利与人斤斤计较,在利益问题的处理上自然棋高一着。滚滚红尘,利益纷争,懂得放下,学会舍得,吃点小亏,修好人缘,看起来傻,实则人精。那些讨了小便宜的,又有多少人有大出息的。吃亏是福,一点不假,还真不是自欺欺人。汪老一生折射人生道理。被人欺不生气,可能吗?有些甚至是屈辱,你在不得已时也得强忍。如果没有隐忍,不树强敌,汪老可能就不会四肢健全地活下来,更不会有后来的文学成就了。
圆润为人,是汪曾祺处世的灵性。求学时的战火纷飞,工作时的颠沛流离,运动中的沉浮起伏,创作中的好评如潮,成名后的社会追捧,跌宕起伏,错综复杂,人生之舵的把控有时还真身不由己。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心态平和,使他少受了很多活罪。这与其很少敌人的天性有关,不争高低让他不为人嫉恨。对什么岗位,角色定位准,边界把握好,少说违心话,不干缺德事,多讲贴心话,多干本分事,在随大流中自得其乐、助人为乐。无论是外出求学,还是多地工作,无论是上山下乡,还是委以重任,无论是静候复出,还是名贯文坛,他都一如既往的平和,平等待人,和气待人,让这个老头越老越可爱。尽管圆润为人,但古风犹存,古代士大夫遗风有时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据说在修改《沙家浜》时,有大人物在场,文人们大气不敢出,他却端坐跷着二郎腿,怡然自得地抽着他的香烟,旁若无人,居然有洁癖的大人物对此也忍了。是真是假,无从考证,只能是江湖传说。即或真有,也是人生长河中的浪花一朵,相较奔流不息的长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不与人争的为人处世,随时可以补缺的独家绝活,不求闻达的豁达心境,让他在任何时候都被保全,睿智人生,不得不服。
另类写人,是汪曾祺创作的灵性。文学是人学。无论是写景还是状物,表达对人性的见解是基本要求。“高大全”式的人物,使人性空洞,让文学不可信。文艺范中的烟火气,不但不会降低文学的高度,相反更加有利于开掘人性的深度。深谙此道的汪老,我手写我心,在春雷乍响之初,便惊世骇俗,一批作品横空出世,犹如晨起拉开窗帘,太阳明晃得刺眼,让人怀疑这还是文学吗!继而惊讶世上还有这等文学,进而赏心悦目,期盼类似的小清新纷至沓来,让人们畅快地呼吸清新之风。散文的叙事结构,诗般的语言灵性,在平和的叙述中让人物跃然纸上,这些人物编织的故事要么哀婉缠绵,要么两情相悦,要么爱恨终身,但都给人以真善美的向往,无形之中鞭笞了假丑恶。汪老总是把人性最好的一面示人,使他的小说在那个“高大全”式人物一统天下的年代,十分另类。另类多了,就不再另类,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流派。可以这样讲,上世纪80年代初的文学殿堂由汪老捅了个洞,由此让文学的人性普照人间。
汪老后期的小品文更是别具一格,大多以美食为题,高邮家乡的食材成为他取之不尽的素材,从美食的制作享用,可见其人生的旨趣和审美品位。咸菜慈姑汤,再也平常不过了,但在汪老笔下却那么意味深长。生活很平常,用心过就好,只要自己有品位和追求,再寻常的生活我们也能过得有滋有味。腐乳醉虾,老家带来的美食,汪老每次只吃几只,剩下的放冰箱下次再吃,这分明告诉人们,要惜福,好日子不要一下子过完,留着慢慢过,来日方长嘛。这些看起来写的是物,实则是另类写人。不过是从美食的角度去体验人生,展示人性,要人珍惜“真善美”的今天,这是何等巧妙的文学艺术,非常人可及啊。生姜老的辣,到了后期,汪老的文章越发挥洒自如,超越文体界限,打通文体隔阂,旨在直抵人心,感悟人性,让他的“四不像”的文字看起来有温度,想起来有深度,论起来有高度,在悄无声息中圈住了汪迷,形成日益庞大的“汪迷部落”。他的为人、为文正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在商业社会还有这一方净土,让人不时感到“人间有小温”,这可能也是汪老身后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