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岁月】-- (序)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科研发展献出宝贵生命的 逝者致哀!

三线

三线,指沿海地区向内陆收缩划分三道线。一线地区指沿边沿海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 、广东韶关以北、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其中川、贵、云、陕、甘、宁、青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400多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及随迁家属,以及解放军官兵和民工共计几千万人,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奔赴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20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毫不夸张地说,三线建设是点燃中华民族灵魂的一簇圣火!

王春才2017年12月15日成都

三线岁月

编委:

关振平、张世恩、李敬福、熊  锋

周得时、李文玉、陈美茹、杨建忠

马云骧

主编:

马云骧

主审:

关振平

审校:

张世恩、李敬福、熊  锋、周得时、

李文玉、陈美茹、杨建忠

排版:

马云骧

封面:

马云骧

插图:

马云骧

(马云骧近照)

铭记往昔风采,镌刻今日辉煌

——《三线岁月》序

2017年11月21日上午,国防科工局西南核设施安全中心(前身为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分管老干部的蒋富岗副处长转交从广州寄来的顺风快件,打开一看,是《三线岁月》(样书)2册,分上下册(见右图),主编马云骧。我感到惊喜,再看马主编写给我的信,我们是三线老朋友,他今年80岁,原任甘肃平凉电子45研究所所长,天津人,现住在广州,希望我为《三线岁月》作序。随即我与他通了电话,得知他患前列腺癌已经7年,动了手术,经常住医院治疗,但精神好,带病主编了这本书,很不容易,向他致敬,他告诉我,9月中旬他在中央4台国家记忆栏目看了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中有采访我的镜头,很开心,打电话给国家国防科工局友人,查到了我的单位。于是我答应为该书作序,也是一次读书学习的机会。粗看了书的多篇三线记忆文章,也钩起了我往年去45研究所的回忆。

1983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对三线建设执行“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方针。45研究所被列入“七五”三线调整计划。1984年我时任国务院三线办规划二局副局长,马云骧所长几次到国务院三线办汇报、联系工作。

国务院三线办在成都办公,1989年下半年我与国三办郭自力处长到甘肃省了解考察三线建设单位 。甘肃三线办马世禄主任与女计划员范荣一路陪同,牛胜利司机开车。9月7日由天水市出发,经过陇县,下大雨了,穿过山区云雾,到了华亭县雨停了,下午6时到了平凉45研究所,晚上住在研究所招待所,不巧范荣生病了,所里领导请医生为范荣看病,也给马世禄主任与我量了血压,皆偏高,医生给我们配了降压药,口服后晚上休息的挺好,感到很温暖,到了45研究所就象回到了家。9月8日上午,马云骧所长、张前仪副所长陪同我们观看介绍45研究所录像,参观了现场,职工情绪高,都在努力工作,留下了深刻印象。出乎意料之外,马云骧所长建议将45研究所“七五”计划调迁到兰州,改成就地调整,待45研究所技术经济发展了,再调迁,这个建议符合实际情况。多年后,45研究所搬迁到北京市亦庄开发区。再次向45研究所祝贺。

2016年以来,退休多年的马云骧老所长,策划牵头组织在三线生活工作的老同事,为纪念45研究所三线建设50周年,书写了几十篇回忆三线生活、工作感受的文章,描述了当时建设三线的人们在三线拼命工作、努力奋斗,有的人积劳成疾、疾病缠身,但他们为了国家利益,无怨无悔。就像有人说的,三线人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话说得一点不错,只有去过三线的人才会有深切经历和体会。

为了弘扬三线人的高尚品德、无私奉献精神,马云骧老所长承担起主编《三线岁月》的工作,带领8个编委和老职工写回忆文章。我粗看了《三线岁月》,10个篇章,94篇文章,马云骧就写了20篇。通篇文章,文字朴实流畅,故事感人至深。每位作者配有半身相片,简介,一目了然,感到亲切,所有图片清晰,有的是彩图,最让我敬佩的,本书封面设计、版面、插图、打印皆是马云骧。审核校对关振平、张世恩、李敬福、熊锋、周得时、李文玉、陈美菇、杨建忠8个同志下了功夫,本书是三线地区一部佳作。样书印制费全部由马云骧老所长自己承担。平时却节俭。如他前往医院看病,要坐一个多小时公共汽车,不坐出租车,也不坐家中儿女小车,生怕麻烦子女,又能节省自己开支。在电话中乐观风趣的对我说,坐公交车,看一路风景。

作为三线建设的参与者,抚今追昔,我深深感到,50多年前开始的那场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的确是党中央高瞻远瞩,为新生共和国的生存和发展所做出的深谋远虑,长治久安的决策。从根本意义上说,没有当初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就没有其后经济大发展的大好形势。从目前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良好态势来观察,人们会更清晰地看到这一点,三线建设提升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感到自豪。马云骧主编的《三线岁月》的内容完全符合国家发展历程的精神。追录时代记忆,传承三线精神,带来了正能量。

马云骧这位原45所所长,为所里建设与调整辛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退休后患重病仍然不忘三线初心,为历史留名,为三线放歌,为国家发展服务。在全国三线地区带了个好头,有示范作用。向马云骧老同志学习。并祝他早日康复长寿。铭记往昔风采,镌刻今日辉煌,预祝《三线岁月》佳书早日出版问世。

王春才 2017年11月22日写于成都

王春才简介

江苏建湖县人。1935年生于苏州。1952年建湖中学毕业。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扬州工专(扬州大学前身)建筑专业。同年入川投身大西南建设,先后担任成都七八四厂基建科长、中共中央西南局国防工办、四川省国防工办基建规划处长、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规划二局局长、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

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三线风云——中国三线建设文选》丛书编委会主任。

1957年开始业余习作,199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三线》曾获四川省优秀图书奖、优秀报告文学奖。1995年经北影厂改编摄制的《彭德怀在三线》电影,获文化部华表提名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

曾主编《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包括《中国圣火》、《蘑菇云作证》、《穿越大裂谷》、《金色浮雕》4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60万字)。该书曾获四川省优秀图书奖。

先后主编出版《三线建设铸丰碑》、《中国大三线》、《航程》、《苍凉巴山蜀水情》、《日出长江》、《九九艳阳天》《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大西南》和《彭德怀三线岁月》等。2004年协助中央电视台摄制《山之海魂》、2009年组织凤凰卫视大视野摄制10集专题片《三线往事》。2014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聘为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10集)总顾问。协助执行总导演刘洪浩,重走三线路,三个摄制组拍摄《大三线》历时两年多。走遍六个省市和20多个城市,采访了500多位亲历者,摄制成功十分不易,他是三线建设精神的一座丰碑,也是成千上万三线人的一部可歌可泣史册。摄制过程中,正是继承和坚持这样的精神,才能胜利完成。2017年9月11日至23日,中央电视4台国家记忆节目播出了《大三线》。

不忘初心 

——《三线岁月》序

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三线岁月”这本书不是一本普通的回忆录集,他是马云骧同志沥尽心血铸成,寄托着一大批45所老职工们的无限深情!

马云骧同志是45所的一位老所长,是第一批从天津到平凉进行三线建设的人员,在三线工作多年,对平凉老所有很深厚的感情。记得2016年7月初的一天,马云骧所长给我打来电话,邀请我参加一个他组织的编委会,说要编写出版一本大书:《三线春秋》。我当时很犹豫,他说,所里开展的正能量活动要求讲好电科故事,今年初主席提出“两学一做”,“7.1”讲话又提出“不忘初心",今年是45所搬迁三线50周年,明年要召开十九大,后年是建所60周年。我们都是耄耋之年了,不可能再有一个50年、60年了,作为党员,虽然退休了,但总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想出一本弘扬三线精神、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书,以纪念45所搬迁50周年,并作为献给十九大的礼物。

我被感动了,答应参加编委。很快,马所长组成了一个9人编委会,向全所离退休职工发出倡议书,希望大家把自己在三线工作期间的生活、工作经历、体验、感受、感想、故事,用文字写出来,编辑到《三线春秋》那本大书里。让那段难以忘怀的故事,永远停留在45所人及其子孙后代的心间。

随后马所长自己带头先写了三篇文章,一篇写技术人员,一篇写工人,还有一篇写职工生活和家属院文化。这既是一种无形的号召,也是等于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范本。很快大家积极性就起来了,纷纷拿起笔,写下自己记忆最深的故事,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

截止2017年3月份,一共收到56人投稿117篇,征集到照片106幅,马所长编辑整理成十个篇章,亲自排版打印成样书,定书名为《三线岁月》。

4月16日,马所长又召集部分编委、作者及有关人员开会研究部署下一段工作。这次见到马所长我才知道,他是在癌症治疗期间编撰这本书的,他每天服一片康士得,每月打一针达菲林,这些药都非常昂贵,为了这本书,他又不能长时间住院。想到这里,我真是惭愧极了,挂着编委的名号,竟一个字也没写!我翻看着长所长打印装订的样书,仿佛又回到了平凉,那一桩桩,一幕幕,生动地浮现在眼前,那种思想,那种精神,那种状态,怎么能忘怀。马所长动情地说:45所人在三线培养的精神是无比宝贵的财富,我们那时各项工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研攻关团结协作、勇于攀登,日常生活乐观向上、友好互助。我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45所人永远记住“三线岁月”!永远保持三线形成的优良作风,创造45所更加辉煌的未来。

会后,马所长又重新打印出样书,编委传阅修改后,马所长又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逐字逐句,逐章逐段的仔细修改,最终形成这样一本书。

“有境界者自成高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马所长的倡仪,才有了这本书的开始,是马所长老骥伏枥的勇气、不忘初心的品性、不懈追求的精神,才有“三线岁月”的圆满成书。看着书中一篇篇动人心扉的文字,抚摸着这本沉甸甸的“三线岁月",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处处别具一格的景观,一项项科研产品的诞生,一幕幕工作生活场景,使我切实感悟到了45所曾在平凉三线奋战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职工那无限高尚的情怀!

虽然由于时间太紧,这本书没能赶在十九大前和大家见面,但我还是衷心希望这本书能夠达成马所长的心愿:45所人永不忘记三线岁月!

张世恩2017年11月5日于燕郊

张世恩简介

张世恩,男,1941年出生於山东临朐。1967年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毕业分配到总字825部队,1968年到68军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转入总字824部队,1971年从8601工程处调入45所。先后任光学工艺员,研究室主任,科研计划处长,副总工程师,副所长,党委书记,所长等职。2006年退休。

目      录

一、 铭记往昔风采,镌刻今日辉煌      王春才

二、不忘初心                                    张世恩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

一、漫漫西行路

--马云骧

二、我的回家路

--王文侠

三、初到建华厂

-- 吕德宽

四、神秘的军车

--马  俊

五、探亲路上

--杨树田

六、搭便车

-- 马云骧

七、我被分配来三线

--陶德华

八、我随先生上三线

-- 王铭声

九、时代铸就我的人生路

--熊  锋

十、告别亲人

-- 刘淑芳

十一、北京飞来金孔雀

--马云骧

十二、神秘的

--马云骧

第二篇章 泥土筑新居

一、干打垒

--周得时

二、泥土筑新居

-- 马云骧

三、搬入三线新居

-- 刘淑芳

四、“风水”建华园

--马云骧

五、难忘的小事

--梁卫东

六、“一马离了------”

--马云骧

七、 一条毛围巾

--马云骧

第三篇章 青春度冷月

一、三线生存的本领

-- 周得时

二、做不熟饭

--刘淑芳

三、狼来了

--刘淑芳

四、 悠悠三线情

--杨树田

五、黄面面挖地基

--吕德宽

六、黄面面变成黑面面

--吕德宽

七、青春度冷月

--马云骧

八、锅炉会战

--王铭声

九、东北出差

--王铭声

十、打家具热

--熊  锋

十一、拉煤路上

--马云骧

十二、一双小孩鞋

-- 王铭声

十三、难忘的几件事

--冶  金

十四、龙隐寺踏桥

马云骧

十五、泾河垂钓

--马云骧

十六、青春岁月

--马  俊

十七、难忘那次吃鱼

--马云骧

十八、建华的“龙隐福地”

--杨建忠

十九、槐树情结

--周得时

二十、建华 我的七十年代

-- 杨建忠

第四篇章 热血献科研

一、拼命大姐——忆彭玉仙

--吕德宽

二、我的峥嵘岁月

-- 陶德华

三、张半年

--马云骧

四、我和李建国

--吕德宽

五、我的创新探索

--陶德华

六、热血献科研

--马云骧

七、我和QP-2型内圆切片机

--吕德宽

八、优秀的职工队伍

--熊  锋

九、静压轴承保护神

-- 杨建忠

十、首件专利

--杨建忠

十一、攻关项目的最后坚守

--杨建忠

十二、在燕郊创业的最初日子

--杨建忠

十三、第一个“863”项目

--杨建忠

第五篇章 轻歌起曼舞

一、轻歌曼舞驱寂寞

—追忆四十五所文艺宣传队

--杨树田

二、足迹

-- 廖新保

三、平凉画外画

--廖新保、李文玉

四、部分职工书法墨迹

五、布艺贴画

--王学丽

六、体育争先               几幅照片

七、部分职工诗词、篆刻作品选

第六篇章 和谐一家亲

一、建华大院大家庭

--周得时

二、假日聚餐

--王文侠

三、和谐一家亲

--王铭声

四、大白菜

--梁卫东

五、春节

--杨树田

六、女劳模

--王铭声

七、大米

--王铭声

八、回首往事赞同事

--吕德宽

九、感  谢

--熊  锋

十、建华园“大了”们

--马云骧

十一、五七工厂

--杨建忠

十二、“七二一”圆大学梦

--杨建忠

第七篇章 砥砺谋发展

一、砥砺向前谋发展

--熊 锋 马云骧

二、鹞子翻身

--马云骧

三、机电部总工考察

--马云骧

四、争夺桂冠

--马云骧

第八篇章 科研结硕果

一、三线时期部分科研成果目录

二、三线时期部分IC设备成果图片

三、BG—101j分步投影光刻机制作的电路扫描电镜照片                 四、 国家重大攻关项目BG-102型光刻机照片

五、 BG—102型光刻机突破的部分关键技术照片

第九篇章 难忘故乡情

一、 难忘故乡情

--杨树田

二、根

--吕德宽

三、告别平凉

--陶德华

四、心愿

--刘淑芳

五、往事三则

--王文侠

六、一起车祸

--吕德宽

七、记忆中的往事

--张晓琴(张永江女儿)

八、大院梧桐树

--马云骧

第十篇章 枯木遇春雨

一、总理规划,立业津门海河边

--杨建忠

二、枯木遇春雨

--马云骧

——忆天津电子管厂

三、军令召唤转战国防装备业

--杨建忠

四、周总理盛赞我所参研设备

--张  盈

——记我参加的第一次大会战

五、45所奠基者

--陈美茹

编后语

弘扬三线精神,争做时代先锋

建华精神,建华梦的源动力  杨建忠

附录

一、第45 研究所曾用名称、隶属关系变化年表

二、三线时期部分科研、生产设施图片 秦金清

三、国务院三线办领导考察调研三线厂、所

四、《大三线》影片总导演对王春才印象记

五、《三线风云》编辑倪同正的信

六、《三线岁月》征文倡议书

后记

后记                          马云骧

未完待续...

2018

西北三线

三线精神 永放光芒

恭喜“秦之三线”

成功更名为“西北三线”

(0)

相关推荐

  • 杨建新:冬日闲游(外两首)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云淡风轻冬日暖 羊肠曲径小龙山 ...

  • 编号130、安顺云马厂——当年解放军值守的神秘国企

    作者:川之 不是篇幅限制,真愿把所有的地点都呈现给大家,以作永久的记忆! 这曾经是一个有解放军值守的神秘企业,全国统一编号130,从八栋房山口进入开始依山而建,其间又向老虎冲.五台山.新二区.四栋房. ...

  • 【三线岁月】--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8)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 ...

  • 【三线岁月】--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6)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 ...

  • 【三线岁月】--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5)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 ...

  • 【三线岁月】--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4)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 ...

  • 【三线岁月】--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3)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 ...

  • 【三线岁月】--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2)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 ...

  • 【三线岁月】--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1)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 ...

  • 【三线岁月】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12)--《神秘的建华厂》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 ...

  • 【三线岁月】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11)--《告别亲人》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