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先生应用石膏的临床经验
⊙作者:裴胜,孙艳平 指导:裴学义
⊙编辑:一墨
孔伯华先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他是温病学派大家,在学术上有着鲜明的特点,继承和发展了温病学说,将其推广到既治疗外感热病又治疗各种内伤杂病。他用药极有特色,自成一路,在温病学派偏寒凉注重养阴化湿的基础上,善用滋阴清热、芳化淡渗之品治疗温热病及内伤杂病。先生认为今人的体质多见阴虚、肝热、脾湿,也可以说是“郁热伏气”的体质,感受外邪则发为伏气温病,为饮食劳逸情志所伤则发为内伤杂病。阴虚肝旺者治以滋潜柔肝,诸内热者治以清透内热,脾湿盛者治以芳化淡渗。先生以这几条主线为基础,执简驭繁,随症加减,形成了一整套疗效卓著的温病与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
先生主张:医之治病,首先在于认症;将症认清,治之则如同启锁,一推即开。认症之法,先辨阴阳,以求其本,病本即明,虚、实、寒、热则迎刃而解。正是认症为先、施治为后;议病为先、议药为后。若但知以执某方某药治某病,不论因时、因地、因人,不审何脉、何因、何证,是冀病以就方,非处方以治病,辨之不明,焉能用之无误。殊不知施治之妙,实由辨证之真;寒、热、虚、实,不昧于症而又不惑于症;汗、吐、下、和,不违于法而又不泥于法;否则疑似甚多,临症莫决,见病治病,十难效一。要知芩连姜附,尽可起死,参术硝黄,并能回生,唯在用之当与不当耳。
1.1 历代名家对石膏的认识
《神农本草经》谓“其性微寒,主中风恶寒发热,心下逆气,惊悸,气喘,口干舌焦,不能休息,腹中坚硬疼痛,且宜于产乳,金疮。”《名医别录》谓“其性大寒,除时行邪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隔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也可煎汤外洗。”《药性论》言其“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唇口干焦。”《日华诸家本草》言其“治疗流行性热狂,头风眩晕,下乳汁,补健牙齿。”《疫疹一得》谓“石膏性寒,大清胃热;性淡气薄,能解肌热;体沉性降,能泄实热。”《本草新编》记载:“夫石膏降火,乃降胃火,而非降脏火也,石膏泻热,乃泻真热,而非泻假热也。”《本草正》说:“石膏,阳狂热结,热毒发斑,发黄,火盛载血上,大吐大呕,大便热秘等证,皆当速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说:“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
1.2 孔先生对石膏的认识
先生善用妙用巧用石膏,亦早为中医界所诚服,人送美称“石膏孔”。不惟于外感方面运用石膏得心应手,且于杂病方面亦用当通神。
先生认为:石膏性凉,微寒,无毒。谓石膏大寒之说,主要倡于唐、宋之后,沿袭成风,习而不察,畏如虎狼。医者多误认为大寒而煅用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以治外感有实热者,竟将其痰热敛住,凝结不散,用至一两(30g)足以伤人,是变金丹为毒品,固更置而不用。其实错不在石膏,而在煅用之,其猛烈犹可伤人。先生认为,凡内伤外感,病确属热,投无不宜。其体重能泻胃火,其气轻能解肌表,生津液,除烦渴,退热疗狂,宣散外感温邪之实热,使其从毛孔透出;其性之凉并不寒于其他凉药,但其解热之效,远较其他而过之;治疗伤寒之头痛如裂、壮热如火尤为特效;并能缓脾益气,邪热去,脾得缓而元气回;催通乳汁,阳燥润、乳道滋而涌泉出;又能用于外科治疗疡之溃烂,化腐生肌;用于口腔糜烂;胃热肺热之发斑发疹更属要药。其他之卓效难以尽述,惟气血虚证在所当禁。
先生认为应用石膏应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年龄大小、性别男女等而定剂量,少时三、五钱(9~15g),多至半斤(240g),甚至数斤煎煮代水饮用。
先生认为石膏能化暴胜之阳,能解在胃之聚,故烦躁得治。如小青龙汤证,心下有水气,肺胀,咳而上气,脉浮,烦躁而喘,即加石膏;大青龙汤之用石膏,亦是在于有烦躁;白虎加人参汤之用石膏在于患者大烦渴不解,舌上干燥而烦;竹皮大丸证之用石膏在于有中虚烦乱。
石膏能泻火润燥,故渴得治。白虎加人参汤证曰大渴,曰大烦渴不解,曰渴欲饮水;白虎汤证虽未明言渴而言里有热,渴亦在其中矣。
石膏化其在中之热,气自得下而喘自治矣。越婢加半夏汤之治其人喘,肺胀,使半夏与石膏为伍,以奏破饮镇坠之效;小青龙汤加石膏以治烦躁而喘;麻杏石甘汤用石膏在于有汗出而喘。
石膏热解气自平,呕逆亦遂自止也。竹叶石膏汤证之欲吐,竹皮大丸证之呕逆,均是据呕吐而应用石膏之法的实例。
综上所述,石膏一药,烦躁、喘、渴、喘逆用,外感、内伤杂病用,实证、虚证用,男人、妇人、小儿也用。总之,遇热证即放胆用之,起死回生,功同金液,能收意外之效。
验案1:时正值6月,患者呕吐泄泻3日,医生用温补药后吐泻未止,还出现了气喘,请先生诊治。患者精神疲惫,面白气喘,恶心欲吐,汗出口渴,午后潮热,腹满拒按,便稀恶臭,小便短黄,舌唇绛红,苔白厚腻,脉大而滑数。先生谓此属湿困中焦,兼感暑袭。呕逆泄泻,脉大而滑数,苔白厚腻,怎耐温燥药呢?宜石膏汤加减,清暑分化以导湿滞。
处方:生石膏30g,鲜竹茹30g,鲜荷叶10g,广藿梗10g,清半夏10g,陈皮6g,川黄连4g,吴茱萸1g,橘核10g,乌药10g,炒莱菔子10g,谷芽10g,稻芽10g,益元散12g(布包),紫雪散1.5g(分冲)。3剂病愈。
验案2:患者高热2日,发热夜甚,四肢厥冷,神昏谵妄欲狂,口渴引饮,心烦不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浮数,舌质红绛,舌苔黄少津,服清疏之品略转。先生谓此乃伏邪温病,春温重症,气营两燔,谵妄欲狂,口渴引饮。用清凉重剂白虎汤辛凉芳通,合涤热之清营汤,开窍之安宫牛黄丸,再配以龙胆草、僵蚕、莲子心、生鳖甲、鲜九菖蒲等,内清外透,此即里清表自和。
处方:生石膏30g,莲子心4g,金银花15g,知母10g,生鳖甲15g,地骨皮6g,僵蚕10g,黄柏10g,鲜芦根30g,薄荷4g,龙胆草6g,川黄连4g,桃仁6g,杏仁6g,鲜九菖蒲12g,安宫牛黄丸1粒(分化)。3剂病愈。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8年5月。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2014)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