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即评好答?不存在的

掰手指头一算,竟然还有一周的时间,我就已经抵英300天了。计划在12月的最后一次论文导师的tutorial之后就启程回国,这么看来满打满算也就还有一个月多点的时间。回国之后的首要工作自然还是艺考教学吧,毕竟已经临近考试了。

在我所有发表的文章中,特别针对中国传媒大学播音艺考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其一是这是国内播音院校的翘楚,无数播音艺考生圆梦之地,理应受到额外的关注;第二是我自己的本科、硕士研究生均毕业于中传播音系,因此,不单单是对任课教师们熟悉,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能对于广院播音系的人才选拔风格与选拔标准有一定了解;最后一点属于性格方面,我始终认为,学术工作不应成为闭门造车——关起门来做学问只会让学问越做越窄。而是要做传播者,在与更多人的信息往来中,在与他人分享我所拥有的知识的过程中,也能汲取到别人的长处,从而带来自身的进步。这也是这些年广院生活所教给我的人生态度之一。

只要是稍微有心一点的艺考生,下点功夫做下资料搜集工作,都会形成一点共识:传媒大学的新闻评述考题看上去好像太有捷径可钻了,因为年年的考题好像类型都差不多,像是好人好事啦,像是家庭教育啦,这些题目在很多机构的即评教学中甚至都算不上难题,甚至会给学生们造成一种错觉:只要背下几套模板,中传高分不在话下。

真的是这样吗?我用一道去年的中传原题来让你的美梦破灭。

在冰封雪裹的长白山深处,有一个被称为“鸭绿江畔第一哨”的八号闸哨所,这里每年有7个多月大雪封山,最低气温超过零下40多摄氏度。哨所驻地一年积雪时间长达9个月,每晚大风卷起的雪会把巡逻路堵死,上级特地给他们配备了雪地清障车。清障车的驾驶员谢法辉是一位长相帅气的小伙儿,5年前,谢法辉经过考核成为了清障车驾驶员。从此,为确保巡逻小分队每早按时出发,他必须在凌晨4点前出门打通道路。

漆黑的山路上,清障车缓慢前行了20公里后,突然停了下来。寒风中,谢法辉用双手一点一点扒开车身上下各个部位覆盖的冰雪,检查每个可能引起故障的地方。然后又将车履带周围的积雪铲开,爬到车底下仔细查看。

我承认,这是一道“第一眼看上去”简单得不行不行的新闻材料,恐怕材料读完,很多人评述的腹稿也都打好了。

“让我们为谢法辉点赞”

“让我由衷的敬佩他的奉献精神”

“谢法辉的工作环境如此恶劣,他还能坚守岗位”

“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国梦就是需要谢法辉这样的人”

“我们作为学生,也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这么说有没有错?当然没错,一点问题都没有,以上各项均被包含在材料主题之中。这样做答也一定能够拿到及格分。只是,这些表述真的是最恰切的答题方向吗?真的是最好的答案吗?

在我看来不是这样。

从材料所给内容来看,你是否能判断出主人公的身份、职业?我想并不难。这是一位守卫在边疆哨所的士兵。

士兵?士兵?士兵?!

主人公的身份太重要了,还记得在9月份我曾发过的一篇类似的文章 一道中传2018艺考真题 已经指明了新闻主人公的社会身份、生活环境对于新闻评述的思路铺陈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在本道考题中,如果从头到尾你都没有谈论你如何看待主人公作为一名人民子弟兵这一特殊身份,在你评述中所起到的作用的话,你的评述显然是不切题的。

其次,我想对于大多数艺考生这个年纪的同学们来说,他们恐怕不太清楚士兵也属于社会职业的一种,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工作职责。因此,如果你在评述中去无限扩大他们的奉献,而抛开岗位职责不谈,是否妥当呢?同时,当你明了该点之后,你会发现你对于主人公的奉献精神反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最后,熟悉我教学风格的学生们知道,我极抵触“作壁上观”型的评述,但更不要做“伪代入感”的评述。这则新闻能带给你的只有“让我深受感动,我要向他学习”这种肤浅的共鸣吗?我想这样的话语是很难打动我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