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一些规律

律诗有一般的结构规律,也有特殊的结构规律。
格律诗包括四句的绝句、八句的律诗和十句及十句以上的长律。这里说格律诗的结构,是指绝句和八句律诗的结构。概括地说,无论绝句还是律诗,其结构一般都有四部分,即起、承、转、合。但也有特殊的情形,特殊的情形较为复杂些。

一、绝句的结构

(一)绝句的一般结构

绝句,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绝句中起承转合用得比较多。示例如下。

①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一句起总写柳树的形象并切题,第二句承,细写实写柳树枝条,虽然没有直接写叶,但有枝条而联想到叶,是顺理成章的,这可以算是虚写叶。第三句转,由写实物转而提出问题。第四句合,回答第三句提出的问题。这首绝句具备完整的起承转合四部分。

②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首绝句,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总写陇西行之所见所闻,表现了对匈奴作战中将是的英勇和牺牲;第三句是转,离开所见所闻,转而抒情,这一句的“无定河边骨”既与第二句的“貂锦丧胡尘”紧密相联,又与第四句构成流水联,是完整的一句话,扣合全篇,表达了作者对战士和人民的深切同情,委婉地流露出非战色彩。整首绝句具备起承转合四部分完整的结构。

③缪氏子《赋新月》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就是按照一般结构规律安排结构的。第一句是起,切近诗题,概括出了初月的形象,像一张没有上弦的弓。第二句承接第一句写初月的位置,初月挂在天空上。第三句是转,写初月的形象转而向议论过渡,“时人莫谓蛾眉小”中的“蛾眉”,是指蛾眉新月,所以这一句既与第二句有密切的联系,又未向末句过渡做好了准备。第四句是合,紧接上句,得出结论“三五团园照满天”,同时照应全篇。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一首哲理诗,写新生事物的成长发展过程,具备了完整的起承转合四部分结构。

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采菱辛苦废锄犁,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第一句起,切近诗题,虽不直接,却也联系密切,说明因租税太重而废弃锄犁 ,不去种田,而去采摘菱藕。第二句是承,紧接第一句“采菱辛苦”而说“血指流丹鬼质枯”,具体写出采菱的千辛万苦之状。第三句是转,揭示前两句中包含的意思,并准备向第四句过渡。第四句揭示出事情的本质,种地租税太重,到湖面上采菱藕,可湖面上也收租税了。一首诗把当时社会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的情形写得具体实在了。这末一句有紧紧与全诗相照应,形成一体。这首诗也是由起承转合四部分构成的。

(二)绝句的特殊结构

1、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或叙事

①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绝句第一句是写晴天西湖的美景,晴天“水光潋滟”才是最美的;第二句是写阴天的美景,阴雨天里,“山色空蒙”才是最美好的。这两句是写西湖美景。后两句转而议论,又兼比喻,说西湖像“淡妆浓抹”的西施一样美丽。整首绝句先写景,后议论,其结构是由两部分构成的。

②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也是由两部分构成的。这首绝句是先议论,后写景,给议论提供依据。绝句开篇提出观点,即六月的西湖风光特别美丽,与四季的其它季节不同。然后描写荷叶一片碧绿,远与天接;再在荷花,与日光相映,鲜艳如火,自有别样的美丽。整首绝句议论与描写相结合,浑然一体。

③无名氏《题壁》

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最分明。

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

“地经”即是地图。前两句先叙事,写白塔桥边又买地图的,可地图上画的只是临安附近的详细情形。后两句提出疑问:如何仅仅是这样,而没有画上中原的通道路历程呢?这实质是议论,批评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恢复,整首绝句也是由两部分构成的。

2、前三句铺陈,第四句转,揭示中心

①王昌龄《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首绝句写得是戍边战士思乡的情形。先写边地的景物和人物,某座边城附近有座高高的烽火台,时令已是秋天,一位战士孤独地坐在烽火台下,凄凉的海风吹来,他捶着羌笛,羌笛吹出了《关山月》这首思乡的曲子。这三句诗描写了一幅边地的风物画。最后一句揭书绝句的中心,“无那(无奈)金闺万里愁”,写出长期戍边的战士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中妻子思念之情,其中似乎包含着非战的色彩。这首绝句由前三句后一句构成两部分。

二、律诗的结构

(一)律诗的一般结构

绝句是四句,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比较明显,绝句这种结构应用比较多见。而律诗是八句(四联),一般来说,则可以分为:一、二句,首联——“起”,三、四句,颔联——“承”,五、六句,颈联——“转”,七、八句,尾联——“合”。

1、举例分析

①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首联是起,以介绍景物、地点、时间来开头。景物——“细草”;“微风”、地点——船上;时间——夜晚。这个跟写抒情散文的开头有一些相似。

但是,不是每一首诗都是这样开头的,只是写以景抒情的诗,一般是这样开头的。
再就是你所写的景要与抒发的感情色彩相符合,杜甫诗的前两句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颔联是承,就是承接首联写意,人在舟中,先看天幕,后看大江。

所谓承,就是承接首联的写意,进一步深入、细致,不能再停留在首联 的写景上了,不然,就显得不利索,反复无常了,必须具体描述,给人有一种在意思上递进的感觉。

同时两句的意思不得合掌,一句写动,另外一句就写静,一句写远处,另外一句就写近处。大家过细看:“星垂平野阔”,这一句就是写的静和远处;“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就是写的动和近处。一静一动,一远一近,是避免合掌的。这个是破解合掌的方法之一。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颈联是转,颈联转到主题,抒发感慨:那些达官贵人哪里是文章好升上去的;我这个小官,又老又病,人家叫我退休呢!

所以说,颈联必须切入主题思想,如果还按照颔联的方法写下去,就显得延伸、散漫,主题难以突出,甚至突出不了主题思想。这样,很可能就要成为一首废诗。一首诗没有主题,就好比一个精神恍惚人在做一件很无谓的事情,别人始终看不出来他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诗的后半是“抒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自己会“文章”(诗歌),可那时候,人不会因为文章好而著名。当个小官,却又不得不退休。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颈联是作者抒发感情的重点地方,是大海航行的目的地,同时也是写七律最难写的地方。大家写七律时,对于转句不可有丝毫的马虎。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尾联就是合,要写好合句,必须承接转句的心情,抒发身世之感:我到处飘泊,居无定所,只是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啊!

合句就好比散文的结束语,或抒发感情,;或呼吁召唤;或引人深思;等等,结尾的方式很有多。

但是,它与散文的结束语有一点不同,诗的合句必须在转句的基础上写,进一步地突出主题,抒发自己的感情,阐明自己的观点,既要点题,又要让人回味,有的诗是召唤式的结尾,要让人有共鸣,有的则是以比喻句子结尾,发人深思。杜甫诗的最后两句是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②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起),行舟绿水前(承)。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中间的四句可以抽掉)

乡书何处达(转),归雁洛阳边(合)。

有的律诗,四联的起、承、转合没有那么明显。所以有人认为律诗的一、二、七、八句已有起承转合的意思,三四句的颔联,五六句的颈联用了两副对仗工整的句子,只是起文采修饰的作用,甚至把当中四句抽出来,也能成为一首意思完整的诗。例如,七律的起承转合按句分式:
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七句(转) 第八句(合)。

2、要点归纳

所谓起承转合,就是一首诗,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怎样变化,怎样结尾。元代范德机在他的《诗法》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率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这种方法曾经被当作“八股”批判过,但实际上这是可取的。虽然不能说每首诗都要生搬硬套,而是布局谋篇上应该有逻辑思维,把整首诗的框架安排好。

①起要直率:就是要生动、突兀,能统领全篇,紧扣主题,给下文留下空间;同时要有吸引力,能打动读者。起句有明起、暗起、反起、兴起等。以兴起最为常见。

②承要舂容:一般来说,诗的第一层意思在这里完成,或承意或承景或承事,要与上联衔接,又要为下句作好铺垫。所谓舂容就是冲击容器,使之扩大,换句话说,承句的内容要对起句内容发展扩大。

③转要变化:就是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要跌荡、起伏;避免平铺直叙。如果承句是写景,转句便开始抒情或议论;如果承句是抒情,转句便可写景或议论,要为结束主题作好准备。

④合句要渊永:所谓“渊永”就是深刻有余味。结句最要紧,他是全诗的概括和总结,在意境上要升华到高峰。要言有尽而意无穷,渊永就是深长隽永的意思。

(二)律诗的特殊结构

1、第四联又转又合

①洪觉范《秋千》

花架双栽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

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

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

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诗中第一联起,概括了全诗的内容,写佳人春日打秋千,并切题。第二联承,写佳人打秋千时飘飘荡荡的美丽形象。第三联续承,写花板、彩绳的美丽和环境的优美,“红杏雨”“绿杨烟”的对仗尤为巧妙,给人美感。第四联又转又合,出句离开第三联的铺陈,写佳人打罢秋千,从花架上下来的动作,对句,最后完成对佳人形象的描绘,“疑是蟾宫谪降仙”写佳人如同下饭的仙女,形象美丽,并最后扣合首联,照应全篇。

②毛泽东《送瘟神》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这首诗也是第一联起,开篇概括新中国的大好形势,与前一首《送瘟神》形成鲜明对比,且切题。第二三联共同承接第一联具体描绘新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无比热情,暗示了血吸虫防治取得巨大成就,改变中国社会的面貌。第四联联系前一首《送瘟神》及诗题,出句陡转,然后扣合,“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名烛照天烧”,写按照地方风俗送走瘟神,紧扣诗题及全诗。

这几首诗的结构与律诗的一般结构是不同的。第三联都没有转,而是第四联又转又合。

2、第一句总括,六句展开,末句总结

①程颢《秋日偶成》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如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这首诗第一句是起,“闲来无事不从容”,概括了人生态度。第二句到第七句是承,分别写生活、活动、思想、道德,概括了人生的具体生活活动。第八句是合,得出一句结论,“男儿到此是豪雄”。这其中的“此”就是指中间六句的全部内容。这首诗共有三部分构成,与律师的一般结构有所不同。

3、第一联总括,后三联铺陈

①毛泽东《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第二联承,紧承第二句的“千山”,第三联承,紧承第二句的“万水”,两联共同写出红军长征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战胜重重困难,夺取胜利的英雄气概。第四联出句中的“千里雪”写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这是与二三联继续承接,写红军长征的事实,而一个“喜”字,明显带有向下转而过渡的意思,与对句“三军过后尽开颜”明显第一脉相连,尾句极写红军长征胜利的喜悦,与第一联及全篇照应。

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忽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由两部分构成的,第一联概括全市内容,写作者闻官军收复失地是高兴的情形。后嗣那脸是写作者高兴得表现和想法及幻想的打算。结构简单,不同于常规。

4、两联写景,两联写事

①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两联写景,两联叙事抒情。诗中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等意象写哀情景。后两联写作者晚年贫病交加,穷愁潦倒的真实情形,是哀情。全诗以哀景写哀情,内容明确,结构清晰。

②杜甫《夜(一作秋夜客舍)》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 ,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这首诗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后面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5、前三联铺陈,尾联总结

①韩翃《同题游仙观》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要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席草醇香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邱。

前三联写景,后一联议论并叙事,结构简单明了。祖咏的《望蓟门》“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始诗中第一联回忆历史,第二联写愿望山川形势与军威,第三联写地理与战事,以上从三方面记中写了蓟门为形胜之地,鼓舞壮志。第四联点名宗旨立志立功。全诗从事两部分,属于特殊结构。

②唐寅《蒲剑》

三尺青青太古阿,舞风砟破一川波。

长桥有影蛟龙惧,江水无声日夜磨。

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

秋来只恐西风恶,削破风棱恨转多。

该诗前三联以铺陈手法,层层渲染蒲剑的锋利神威,尾联陡然一转,以蒲剑受到西风摧折的悲惨命运,前后对比,卒章显志,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凄凉身世)的感叹。(将“铺陈”、“对比”理解为“铺垫”、“反衬”也可)。

6、四联写景

①戴复古《月夜舟中》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这首诗四联写景,第一联应该是没有概括,尾联也没有照应,只是四联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写景,描写了月夜在舟中欣享到的凄美忧伤的景色,其中或许有某些感悟。其结构尤为特殊。

②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首联自问,而后围绕岱宗(泰山)写景。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7、其他方面

由以上分析可知,内容决定形式,不完全同于绝句,律诗的结构是依据内容适当安排的,并不强求一律。

此外,还要注意每首诗的首尾照应。只有做到首尾照应,全诗才能成为一个整体。这一点是万万不能忽视的。至于具体内容,在分析每首诗的结构时已经有所分析,不再重述。

还要特别说一下尾联两句的连贯性。这一点也属于律诗结构的范围。

王世贞《艺苑巵言》说:“七言律不难中二联,难在发端及结句耳。”(《沧浪诗话》104页,1961年5月北京第1版,人民文学名出版社)。

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沧浪诗话》104页,1961年5月北京第1版,人民文学名出版社)。

首尾两联都具有连贯性,尾联犹为要紧,两句诗都为流水联。有的是单句,有的是复句,都具有连贯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由各种关系形成的。

单句中,有的是比喻关系,“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有的是问答关系,“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李商隐《春雨》);

有的是提出问题,如“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沈佺期《杂诗》);

有的是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如“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輞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有的如同现代汉语的“把字句”,并加以省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眺》),等等。

复句中,有的是转折关系,如“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有的是条件关系,”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一》);

有的是因果关系,如“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有的是承接关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有的是假设关系,如“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李商隐《隋宫》);

有的是目的关系,如“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終南山》),等等。

以上只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问题,并不全面。总之,要注意研究尾联两句诗的关系,并且弄明白,再加以运用,对理解和写好尾联的两句诗是有很大作用的。

以上主要谈了律诗的结构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人们较多地了解律诗结构的一般性,较少地了解律诗结构的特殊性,甚至还会有人不承认律诗结构的特殊性,但律诗结构的特殊性是确实存在的。据此人们可以依据内容的需要,妥善灵活地组织律诗的结构,安排好律诗的章法。

(0)

相关推荐

  • 轻松搞懂排律的平仄格式——就是为难人

    有朋友求问求排律诗的平仄格式. 简单说吧,如果你熟知了绝句和律诗这两种近体诗的平仄格式,那么排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但是规则虽然没变,难度可增加了不止一个量级. 作为格律诗的三种格式,它们之间最大的区 ...

  • 谢默斯·希尼《个人的诗泉》

    希尼把这些日常性.地方性的生活瞬间转喻成诗人或任何人常常面对的问题,这些生活瞬间既现实又超现实,既具体又抽象,既隐秘又公开,有力地唤起读者们多种不同的情感和看法. 本诗中,在井口"看不到自己 ...

  • 【诗词微塾】格律诗对仗的规律及禁忌

    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 诗摘词选投稿邮箱 mm0127m@163.com 诗词微塾 格律诗对仗的规律及禁忌 格律诗对仗常规是除首尾两联外其余各联都要求必须对仗.首联对仗没有严格要求,可对可不对.一 ...

  • 格律诗的基本常识及平仄声调规律

    格律诗其实並不复杂,只要掌握一些基本常识和规律,就能做出一般的格律诗.有些介绍格律诗的书本知识虽然很详尽,但初学者很难适应,主要是无规律可寻,愈看愈糊涂,难以理解领会.何为格律诗?简单来说,就是有国定 ...

  • 思念母亲/写在母亲节(格律诗一组)

    前言: 和风轻拂,阳光明媚.当满目姹紫嫣红百花艳,杨柳轻摆绿丝绦时,迎着初夏的绚丽朝霞,伴着鸟语花香,母亲节,又踏着轻盈的步伐来到,遥看天际边那火红的朝阳,成为为母亲节点燃的耀眼烛光,兰天下又回旋起祝 ...

  • 【名师名家名人坛】宋名竞格律诗二首

    格律诗两首 一,七律 . 初夏家乡吟 文/雅轩逸人(江西) 饱览青葱别暮春,清歌一曲唱芳醇. 黄莺戏柳溪泉闹,布谷咕枝彩蝶循. 日暖千山昭盛日,人亲万水映忙人. 江南醉眺秧苗绿,古邑繁华幸福臻. 二, ...

  • 格律诗布局一定要起承转合吗,杜甫的《绝句》为何没有这种安排?

    请问格律诗布局一定要起承转合吗?那么杜甫的<绝句>有起承转合吗? 一定要遵守?当然不 这个提问方式是错误的.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有很多是一定的.比如不吃饭,一定会饿死,不拉屎,一定会憋死.但 ...

  • 格律诗韵脚字声调的问题

    2015年五一黄金周,闲来无事,在网络上翻阅有关谈论格律诗用韵忌讳的文章,对落韵(出韵).挤韵.撞韵.凑韵.哑韵.连韵.重韵.倒韵.混韵等的论述很是赞赏,充实提高了自己,但是,对某文提出的这样一条格律 ...

  • 格律诗第二讲:何为平仄?格律的第一条法则

    大家好. 今天我们正式开始讲格律诗的知识. 平仄是格律诗的基础 我们上一讲说到了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严格遵守平仄格律.那么什么是格律?按照我们今天的普遍理解,"格"是格式 ...

  • 格律诗口诀38句,学懂你也会写诗了

    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

  • 格律是枷锁?一文说清13种拗救,格律诗可以更灵活

    始于南朝末,兴于盛唐的格律诗,可谓将古汉语文学的美推到了极致,它是音乐与文字最完美的结合.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以格律诗的形式呈现出来,寥寥数字间,总能塑造一种令人神迷的意境: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