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尔绍夫兄弟》读后上

感受《叶尔绍夫兄弟》的丰富与震撼(上)

老郑读书评论

苏联作家柯切托夫的长篇小说《叶尔绍夫兄弟》是我16岁时在建设兵团最早读到的外国小说之一,也是我读书历程中最难忘的启蒙读物,更是一本让我真正从内心喜欢、感动和百读不厌的好书,也是一本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的生活的教科书。我始终珍藏着它,近几年我又读了几遍,任然爱不释手,以至于许多片段几乎能够倒背如流。

记得十几年前,我把《叶尔绍夫兄弟》推荐给还在读高中的女儿,女儿读后深受感动,并与我讨论,她天真地问我:“爸爸,世界上真的有像‘阿尔连采夫’那么坏的人吗?” 我告诉女儿:“比他坏得多的人都有啊!这个世界一直就是由正义力量和邪恶势力组成,两种势力一直在搏斗,所谓'邪不压正'不过是善良的人们一厢情愿的期待,事实上,邪恶势力绝非我们所想象得那样不堪一击!许多时候,全世界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去打击邪恶势力!”

柯切托夫是以描写血统工人家庭而著称的苏联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叶尔绍夫兄弟》和《茹尔宾一家》都是歌颂苏联工人阶级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劳动热情的动人作品。

《叶尔绍夫兄弟》以叶尔绍夫一家为中心,以冶金厂内的斗争和剧院内的斗争为线索,将矛盾的激烈冲突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整部作品结构紧密、情节生动,扣人心弦,充满了生活气息。

我在自己的读书笔记里,对书中的主要人物有以下简洁的素描:

1、普拉东·叶尔绍夫:一位传统的、正直的、对工作恪尽职守,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老工人;

2、季米特里·叶尔绍夫:一位信仰坚定、有理想有抱负,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知识型工人,心底善良、敏感,对周围的人有着深刻的影响,是深受大家喜爱的一个人物;

3、斯捷潘·叶尔绍夫:典型的二战受害着,曾在作战时被德军集体俘虏,度过了悲惨的集中营生活后的幸存者。回国后却受到祖国的审问、发配;受到原来的恋人魏里奇金娜血泪呼喊的质问:“当敌人残害我的时候,你做了什么?你是个懦夫,在敌人的刺刀面前举起了双手!你为什么不拼死或自杀?我在凶残的敌人面前什么都没交代,我的身体和面容都被德国人毁了,但我保持了自己的人格。你还有什么颜面回国?

4、魏里奇金娜:老三、斯捷潘·叶尔绍夫战前的女友、大学同学。她的故事在书中感人至深。二战期间,她参加游击队被德军俘虏,因拒不交代游击队的驻地、拒绝出卖战友,她被德国兵强奸后用刺刀残忍地将乳房和生殖器全部割掉,并用刺刀将她彻底毁容。战后,幸存的她坚强地在极其悲惨的生活条件下,在一个小渔村自食其力地生活。也曾有好心的男人看上她善良的心而不在乎她的“丑陋面容”,想与她结伴,但她永远无法忘记和向他人展示那被割掉乳房和生殖器的悲惨经历和现实存在---一个曾经在敌人疯狂和野蛮摧残下都挺立过来的坚强女性,最终却倒在了失去女性尊严后永远无法获得爱情的缺失与遗憾之中--我相信,无论谁读了都会为人间这样的境遇感到撕心裂肺的疼痛和遗憾并为此唏嘘不已--最终,魏里奇金娜失去了生活的信念,跳入炼钢高炉,化作一缕青烟...她悲惨的人生经历代表着无数在战争中被侮辱和被毁灭了的妇女的遭遇,读之令人心灵震撼,数度潸然泪下,永远难忘!

5、伊斯克拉·卡扎柯娃:工程师,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她情感细腻、丰富,是个有着一点小资情调的、小巧玲珑、令人敬重和喜爱的知识女性。虽然她嫁给了艺术家却未曾感到婚姻的幸福,反而她从骨子眼里热爱像季米特里·叶尔绍夫这样的知识型工人。(应该说,淳朴正直的知识型工人更适合于做她的终身伴侣。)

6、阿尔连采夫:类似中国那种“挂职”下放锻炼的干部。典型的小人和个人野心家,专门干着嫉妒、诬告、陷害忠良的勾当,这样的人在中国的各个单位、部门屡见不鲜,而且一般都很会对上级阿谀奉承,“路数”较宽,害起人来下手特别歹毒。但多半没有好下场。

7、克鲁季里契:身为工程师,是个在我们国内也常见的那种最典型的“怀才不遇”、心理严重不平衡、嫉妒他人、投机钻营的小人。一旦得以适合的土壤或遇到可乘之机,一定会出卖灵魂,陷害他人。这样的人最终也死得最惨!

8、其他人物:如侄子安德烈·叶尔绍夫(工段长,是位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同时在掌握新技术方面很有学问。)和大学生卡彼托林娜·戈尔巴乔夫(市委书记的女儿)那纯真的爱情;以及市委书记戈尔巴乔夫的正直和为维护正义敢于抗上的勇气...等等,都描写的异常精彩。

长篇小说《叶尔绍夫兄弟》的主要故事情节如下:

老话剧演员古良也夫和画家卡扎柯夫在滨海某市邂逅相遇。卡扎柯夫是随他的妻子、工程师卡扎柯娃来到这个城市的。卡扎柯娃大学毕业后在莫斯科安安稳稳地工作了6年后自愿来到这个城市的一家大型冶金厂,担任了高炉车间的工长。在这里,她结识了叶尔绍夫兄弟一家。

叶尔绍夫家的长兄普拉东是高炉车间的总工长,有着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他在厂长契比索夫的支持下,否定了技术学校工程师克鲁季里契提出的“集中检修制度”的建议,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让车间自己检修机器。为此克鲁季里契来到市委会,向市委书记戈尔巴乔夫控告工厂压制他的合理化建议。

从部里精简下放到冶金厂的阿尔连采夫也来到市委会告状。他自认为有学历,又有丰富的领导经验,是个冶金专家,起码可以当个车间主任。可厂长却让他到工段上担任工程师。当戈尔已乔夫告诉他赞成厂长的做法时,他威胁市委书记:“要是以后上级有人来麻烦某些本地同志,您可不要怪罪我。”

一个星期天,阿尔连采夫租了一条船,组织了一次郊游。他请大家吃烤羊肉,要大家“为友谊干杯!”他的举动得到了不少人的好感。阿尔连采夫来到克鲁季里契又脏又臭的小茅屋。克鲁季里契骂不绝口,倾泄着他的不满。他说他有16个发明,但一个也没能用到生产上去,要是在国外,他早就成了百万富翁了。阿尔连采夫借机鼓动克鲁季里契为得到10万卢布的发明奖金去斗争一番,把总工长普位东、厂长契比索夫、市委书记戈尔巴乔夫这些“障碍”除掉,向“官僚主义势力发动进攻。”

从监狱里释放出来的沃罗别内回到了工厂,阿尔连采夫要他不能保持“沉默”,不应该“服服贴贴地妥协”,而应该“干下去”。高炉车间的三号高炉发生了事故,普拉东的侄子安德烈因抢险而被烧伤。阿尔连采夫指责这次事故是“外行领导内行的后果”。普拉东遭到非议。2010.02.02.

未完待续......(提示:本书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有售)

作者简介

柯切托夫(1912~1973)苏联作家。1912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31年在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当过造船工人、农艺师。卫国战争期间任战地记者。1944年加入共产党。曾任列宁格勒(即圣彼得堡)作协书记、俄罗斯联邦作协书记、苏联作协理事。1955~1959年任《文学报》主编。1961~1973年任《十月》杂志主编。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战后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早期作品有描写卫国战争的中篇小说《在涅瓦平原上》和《市郊》,反映战后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在祖国的天空下》(后改名为《农艺师同志》)。

代表作长篇小说《茹尔宾一家》表现造船工人茹尔宾祖孙三代的生活,歌颂苏联工人阶级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劳动热情,被文学界誉为50年代苏联文学中描写工人阶级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长篇小说《青春常在》描写苏联青年科学工作者的生活和斗争。

50年代中期以后,发表长篇小说《叶尔绍夫兄弟》和《州委书记》,它们反映了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发生的变化,作者着重表现苏联工人阶级和革命干部的光荣传统,对全盘否定斯大林持一定的保留态度,对文艺界的现状表示不满。作品发表后引起争论。1964年发表回忆录《战时札记》。60年代后半期发表长篇小说《落角》和《你到底要什么》。这两部小说都着眼现实,带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资料来源:文学百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