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159 树欲静而风不止
NO.159
李隆基现在怎么样了呢?
应该说,自从公元757年年底回到长安后,在刚开始的两年多时间里,他的日子过得还算平静。
尽管失去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失去了心中至爱的贵妃,但他毕竟天性豁达,加上又有内侍监高力士、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妹妹玉真公主(唐睿宗李旦第九女,李隆基同母妹,后出家修道)、内侍王承恩等众多老朋友的日夜相伴,李隆基逐渐也就接受了现实,心态也慢慢地调整了过来。
算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还是活在当下,过好余生的每一天吧!
他是个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人,现在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倒也并不觉得空虚。
每天他都把日程排得满满的——不是与各位旧友谈天说地,就是与梨园弟子切磋曲艺;不是与宦官宫女一起嬉戏,就是与麻将搭子同场竞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有丝竹之悦耳,无案牍之劳形……
而爱热闹的他最喜欢的,还是去长庆楼坐坐看看,有时一坐就是半天——他当时所居住的兴庆宫由他做藩王时的府邸扩建而成,地处皇城之外,最南面的长庆楼更是紧邻热闹的长安市坊,可以直接俯瞰街市上汹涌的人潮——这也是他爱住在兴庆宫的重要原因。
楼下路过的百姓看见太上皇出现,自然要停下脚步山呼万岁。
李隆基也毫无架子,笑着回礼,有时甚至还让宫人到楼下赐予百姓精美的宫廷美食,与民同乐。
有一次,剑南道(治所今四川成都)奏事官入京奏事,在经过长庆楼时被李隆基发现了,便特意邀请其上楼,设宴款待,嘘寒问暖——他之前在成都待了两年,对蜀地还是很有感情的。
除了剑南奏事官,史载曾受到李隆基宴请的,还有羽林大将军郭英乂(yì)等一些其他的官员。
这似乎就有些敏感了——因为郭英乂是禁军将领,而唐朝历史上发生过的多次政变都与禁军有关。
相信当时已经风烛残年、只想颐养天年的李隆基应该不会存有夺位之念,可能他本人觉得这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曾经手握生杀大权的他似乎缺了点平民所具备的意识——很多时候,一个人自己觉得怎么样往往并不重要,手握生杀大权的人觉得怎样才最重要!
显然,他这一不够检点的举动,触犯了李亨的忌讳,更给了李辅国挑拨他们父子关系的口实!
因为李辅国想听的,可不仅是一曲《凉凉》,他还要听《铁窗泪》!
其实之前一段时间,李亨和李隆基的父子关系看起来似乎还是挺融洽的——李亨时常通过夹城(联结兴庆宫和大明宫的两边筑有高墙的通道)前往兴庆宫探视父亲,李隆基有时也会到大明宫去看看儿子。
不过,这只是表面上的。
实际上,疑心颇重的李亨从来就没有放松过对父亲的警惕,尤其是在邺郡兵败后国势不稳,对此更是极为在意。
李辅国瞅准时机,向李亨进言:太上皇住在兴庆宫,每天都和外人交往,大将郭英乂多次被宴请,剑南来的官员也在兴庆宫逗留了很长时间,他身边的陈玄礼、高力士等人更是经常在一起密谋,想要加害陛下。如今六军(禁军)将士都是从灵武就跟随陛下的功臣,他们对此都十分不安,担心(太上皇复辟)。臣一再安抚他们,却没有什么用。可见事态已非常严重,臣不敢不向陛下据实禀报。
李亨最不放心的就是这个,心中顿时咯噔一下。
然而他这个人向来喜怒不形于色——要他敞开心胸除非是上手术台,因此他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摆出一副仿佛听说“新加坡刚下了场大雪”般的难以置信的神情,流着眼泪哽咽着说:父皇仁慈,怎么可能做这种事?这应该是假消息吧……呜呜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