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成化青花瓷的奥妙
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由于成化时期工艺非常好,瓶、罐、壶等琢器,接胎痕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底足较直而且较高。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以带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黄 色,俗称“米糊底”,上手抚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器物底足墙较窄,足脊较圆;足迹露胎处可见黄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细腻;足外墙大多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靠近足根那条圈线较深,上面一条则谈。
明成化制瓷,首推享誉海内的斗彩器,而成化一朝的青花瓷器,也以轻盈秀雅的风格与后世雍正器一起得到了“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美誉。在马希桂所著的《中国青花瓷》一书中,对成化青花的特点从“型”、“胎”、“釉”、“画”等角度进行了总结:“造型玲珑秀丽,胎体细润晶莹,绘画淡雅幽婉。”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系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长子,是明代第八位皇帝,年号成化。他生于正统十二年(1447),卒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立太子后曾一度被废,天顺八年(1464)正月即皇帝位,翌年改元成化。
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笔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非常接近,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中晚期主要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墨画风格,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其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成化年间的“天”字款识瓷器为皇 室御用,即便这样还是有点奇怪。据研究历史上除了成化,没有哪个皇帝用“天”字作为瓷器的款识。那么成化年间出现的“天”字款识瓷器有什么神秘含义呢?有研究分析可能和成化童年的经历有关,成化皇帝曾一度被废掉太子之位,后来虽然当了皇帝,可能缺乏自信。瓷器上有“天”字款识,可能既是自我安慰,也是在告诫群臣,皇帝受命于天。
青花瓷器堪称成化御窑瓷器中的大宗产品,造型以小巧的杯、碟、碗、盘、高足杯等较为多见,大件器物较少见。从文献记载来看,典型成化御窑青花瓷器所用青料是产于今江西省乐平县的「平等青」(亦称「陂塘青」)。
大明成化斗彩鉴定要点:青料有两种由平等青青料和苏麻离青青料两种!胎釉莹润如玉、用手抚摸有一种软糯感!这是其他任何一朝瓷器所不具备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