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居旧俗:正月半,放烧火
文/丛良民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其夜称“元宵”,也叫“元夜”。唐代以来有观灯风俗,所以叫“灯节”。古往今来,欢庆元宵节日,在城市里,张灯结彩,花团锦簇,小城大都还要举办灯会或灯展,名目繁多,各具特色的彩灯,汇集灯市、灯展,大放异彩。有人家老少齐出动,老人拄手杖,孩子们携扶家人观灯买灯。在灯市里人如潮,灯如海,一片太平盛世景象。
在乡村里,也有一番独特的庆元宵,闹元宵的欢乐情景,田埂、荒地遍野放烧火(也称“哨火”)家家户户院庭闹花灯。人们看到十几岁的小孩子带领弟妹们在田岸边燃放烧火;三五岁的小娃娃拉着一盏盏闪亮的白兔灯、花鱼灯、骑马灯,在庭院里、广场上游现,大人逗着孩子玩,不时传出欢声笑语。有许多城市人还向往浓郁乡情风味的元宵之夜呢!
夜色笼罩大地,一轮满月从东方升起,银色光辉洒遍田野。处处传来:“放——烧——火——啦!”呼唤声音,宁静的乡村顿时喧闹起来了。四边村庄的孩子们进入“阵地”,点燃了火把向着天空挥舞,呼喊“放烧火啦!”此起彼伏。他们便沿着田埂、大路边沿的和荒草地的草丛,点火烧起来,火借风势,一条条田埂枯草烧着了,红红的火焰好像火龙落地滚动。孩子还唱起歌谣:“正月半,放烧火,不放烧火,没粮收;放了烧火,吃馒头;不放烧火,稻麦不弯腰;放了烧火,稻麦用箩挑……”火烧得越旺,孩子的兴趣越浓,大火映红了孩子的脸蛋,面颊上海流淌着汗珠呢!
孩子们又现起新花招“火流星”。用一根绳子(或竹竿)拴上两个用旧的刷锅把儿(或旧油箍、旧扫帚)点火燃烧,抓在手上挥舞,远远看到两只大火球在空中转圈圈,时而升向天空,时而波浪滚滚,变化多种花样,真好看啊!多少人乐在今宵各显神通,大显身手。放烧火时孩子们的主角戏,吸引多少看戏人。老人们坐在家门口看孩子放烧火,他们为孩子玩得欢而高兴。他们从烧火中看门道。世代相传的习俗,从烧火的颜色预测到年景,火色发红今年将是旱年,火色显白色,今年将是水年。老人的心目中的烧火就是对农业收成的企盼和祈祷。
放烧火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它起源于对火的崇拜。年年元宵节,城里的人观灯、兴灯,农家人放烧火,各有各的玩法。于是人们就有“乡下的烧火,街上的花灯”之说。严冬之后杂草枯黄,在元宵烧火中化为灰烬,害虫虫卵,也同时付之一炬。大地回春,春风送暖,火烧之后的荒地、路边、田埂上的草根发出嫩芽,数日之后,呈现一片绿色如茵的新景象,真可谓“田园四季绿,江山万年青”哪。也正如白居易诗句所说的那样:“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